康熙|韩琦 | 康熙帝对“礼仪之争”冲突的反应( 五 )


在南京发生的拒绝领票事件之后 , 康熙先在杭州 , 又在回程途中的扬州接见了那些愿意领票的传教士 , 直郡王为此发了敕文 , 《钦命传教约述》这样写道:
康熙四十六年 , 圣驾南巡 , 钦颁勅文 , 备载履历 , 杭州传教修士艾斯玎、宁波郭中传、绍兴龚当信 , 四月初四日叩觐于杭州行宫 。二十六日 , 各省传教修士共二十二位同在扬州行宫陛见 , 俱蒙恩赐筵宴 , 并赐纱缎 , 钦颁勅文 , 永在中国各省行教 , 不必再回西洋 。且谕云:“领勅之后 , 尔等与人犹如一家人了 。”其勅文俱命直郡王亲手授付 。臣玎等伏聆圣谕 , 柔惠远人 , 尊崇天主 , 陶淑万民 , 至矣尽矣 。
在北上回京途中 , 上述未领到票的临清州的方济各会士于康熙四十六年五月十三日(1707.6.12)也接受了直郡王颁给的执照 。
康熙|韩琦 | 康熙帝对“礼仪之争”冲突的反应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清廷颁给意大利方济各会会士康和子的票
康熙南巡其实是观察当时政治和权力运作的绝佳契机 。我们看到在第六次南巡中 , 伴驾的皇长子直郡王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 他与传教士面对面地接触 , 颁票与否都由他定夺 。当然直郡王之所以敢如此严厉对待传教士 , 肯定不敢自作主张 , 必定得到了皇帝的默许 , 有着康熙的幕后支持 。有清一代以康熙朝的皇位继承最为惊心动魄 , 但也从某个方面表明康熙的诸皇子都颇有才能 , 没有哪一位能占有绝对优势 。康熙帝在培养教育皇子方面尽心尽力 , 幼年时对他们严格要求 , 成年后让他们各有所司 , 将皇子推到了重要位置 , 构成了皇家统治的重要一环 。从南巡中放手让直郡王负责外交事务即可见一斑 。
同时我们看到一般只负责宫廷事务的内务府 , 在南巡中扮演的角色也十分令人瞩目 , 其官员负责皇帝与传教士的沟通 , 俨然成为当时的涉外机构 。这些官员如赫世亨、赵昌、王道化、张常住、李国屏等人 , 都是天子近臣 , 他们不仅询问不同的传教士和教徒 , 而且掌握多罗和传教士的一言一行 , 并随时上报皇帝 , 为康熙处理礼仪之争提供依据 。
南巡当中皇帝与传教士的接触也是重要的一环 , 特别是最后一次南巡 , 可说是一次涉及宗教的外交之旅 。从几次南巡的记录可以明显看出 , 传教士最后失去了康熙的优待 , 又在教廷与清廷之间陷于两难的境地 。一方面 , 他们在直郡王或者说是皇帝的要求下 , 立约服从利玛窦规矩 , 永不回西洋;另一方面 , 教廷特使则领有教皇严命 , 禁止礼仪 , 要求他们不得遵从“利玛窦规矩” 。要么遵从中国礼仪 , 要么离开中国 , 去留都是艰难的决定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 , 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逐渐转入了半地下的状态 , 最后导致雍正皇帝的禁教 。
康熙南巡对于清代政治有着重大意义 , 在巩固统治、加强皇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 然而目前的研究显然很少触及外交这一层面 。随着中国礼仪之争在康熙朝愈演愈烈 , 皇帝对于传教士的态度逐渐由怀柔远人、用其技艺的宽容 , 到了怀疑其学说并限制其传教的警惕 , 最终上升到了清廷与教廷的直接对立 , 其矛盾冲突在最后一次南巡中表现得极为充分 。我们利用国内和欧洲所藏的中西档案和文献 , 揭示了一些南巡被人忽略的层面 , 希冀还原康熙时代更为丰富的历史场景 。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康熙|韩琦 | 康熙帝对“礼仪之争”冲突的反应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封面图片:13世纪开始 , 以插图手抄本为主导的犹太艺术迎来黄金时代 。图片选自Golden Haggadah(1330) , 现藏大英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