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张爱玲我们与母亲总是,一边相爱又一边相杀


 张爱玲|张爱玲我们与母亲总是,一边相爱又一边相杀
文章插图
文|六子平“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24岁那年,张爱玲在她的小说《留情》里便写下了她一生的情感预言:与朋友、爱人、父母间热烈真挚的情感中,掺杂着淡淡的悲凉。
与朋友炎樱,从大学时的闺蜜室友,到后来同在异国,窘迫的张爱玲对已富有的炎樱三缄其口。
与爱人胡兰成,从一开始就毫无保留的一往情深,到后来对方的背信弃义。
与父母亲间,彼此相爱,却不知如何爱,终爱得“心力交瘁”。
尤其是与母亲间的情感交织,算是一语成谶。
终其一生,母亲一边劳神费财地替女儿谋划未来,一边又时常脱口而出的刻薄言语,敏锐的张爱玲在不理解中“委曲求全”般依赖着母亲。
即便母女间兹生了情感裂痕,也磨灭不了彼此内心深处的爱。
张爱玲与母亲一路走来,在恩恩怨怨的情感里磕磕绊绊,一边相爱又一边相杀。

一张刻薄的嘴,一颗悲怜的心
无论母亲的境遇多么荒凉,子女一直都是她内心最柔软的牵绊。
当张爱玲父亲答应母亲戒烟戒赌,撵走姨奶奶后,离家出走四年多的母亲终于回来了。
迎接母亲归来的那天,张爱玲和弟弟特意换上了自己最喜欢的衣服,翘首以盼等娘归。
可是,他们等来了久未谋面的母亲,却没有等来母亲温暖的怀抱和怜爱。
相反,是毫不留情面的打击,母亲对张爱玲说:“怎么能给她穿这样小的衣服,刘海太长了会盖住眉毛的。”要仆人把她刘海剪短。
 张爱玲|张爱玲我们与母亲总是,一边相爱又一边相杀
文章插图
转过来又对旁边的弟弟说:“哑吧……不叫人”饭后还训话:“受教育最要紧,不说谎、不哭、弱者才哭等等”
之于母亲的种种,张爱玲很有意见,认为短短的刘海显得傻相,最气人的是对她最喜欢衣服的批评。
母亲总是,按她固有的理念去教育子女,对孩子总有一肚子倒不完的教育课,而子女则大多用沉默的方式来抵触。
相比母亲的说教父亲更武断,因继母的片面之词,张爱玲被父亲狠打,不得已投奔了母亲,而她说此时母亲的家也不复柔和了,因为母亲也常为些小事出言尖酸。
有一次她得了严重的伤寒,母亲找了一位法国医生来医治,她自己负责照顾女儿每日的饮食起居,弄得烦闷的时候便抱怨起来:
“你就是个害人精!只会拖累别人,真不该管你”。
每每此时,张爱玲陷入内心自责又纠结的旋涡……
而事实却是,母亲刚经历了恋人因战争丢了性命,在英国工厂学做定制手袋到东方没市场,感情不顺与事业挫折,太要强的母亲不愿透露给女儿,让张爱玲产生了误解,以为自己是母亲的累赘。
母亲总是这样,一边在付出爱,一边又浑然不知地留下了伤害。
尤其是像黄逸梵这样情绪化的女人,生气时挑最伤人的话说,不经意间伤害了身边最亲的人,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然而,任何人不要让你脱口而出的痛快,湮灭了你小心翼翼付出爱。

母亲的遗憾,总希冀在女儿身上
张爱玲4岁那年,母亲因嫌弃父亲堕落,以陪姑姑留学为借口去了欧洲,在国外的几年里母亲学会了英文、游泳、滑雪……每每说起这些,张爱玲都心生向往,母亲也希望将女儿打造成欧洲上流社会的淑女。
她这样维护女儿,归根是,对她的母亲忽视她读书的遗憾,及对男尊女卑思想的憎恶。
因此她很重视女儿的教育,在离婚协议上加了一项特别规定:小煐(张爱玲)的教育必须征得她的同意,包括读什么书,上什么学校。
 张爱玲|张爱玲我们与母亲总是,一边相爱又一边相杀
文章插图
长大后张爱玲问过母亲,嫁父亲缘由,母亲只幽幽的说:“你外婆要强好面子,都说你父亲家大就定了,反悔要遭人笑话,末时声音一低‘我们这代人是晚了’。”后来张家玲从长辈的闲谈中拼凑出,当年的母亲是不太情愿嫁父亲的,说要读书,外婆三天两头找母亲哭诉,说舅舅气她母亲也气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