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盗墓|破解大月氏之谜——中乌联合考古的新进展

【深度解读】
作者:王建新(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队长、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 唐云鹏(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博士研究生)
月氏是一个古代游牧人群 , 原生活在中国境内 , 后在匈奴的打击下 , 大部分月氏人迁往中亚 , 被称为大月氏 。《史记》《汉书》等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了月氏的历史 , 但月氏的考古学文化遗存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确认 。
西北大学考古学科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 , 确立了“立足长安、面向西域 , 周秦汉唐、丝绸之路”的学科定位和发展方向 。以寻找和确认古代月氏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为切入点 , 重启丝绸之路考古工作 。
考古盗墓|破解大月氏之谜——中乌联合考古的新进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017年拉巴特遗址发掘现场 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供图
一、追迹西迁中亚的月氏
西北大学考古学术团队在中国境内的甘肃、新疆等丝绸之路沿线区域开展了持续多年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 , 确认古代月氏人的故乡“敦煌、祁连间”不在河西走廊而在以东天山为中心的区域 。进而在此基础上 , 确认东天山地区约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2世纪期间分布的游牧文化遗存应该是古代月氏的考古学文化遗存 。从2009年起 , 该项研究工作从国内延伸到国外 , 从东天山延伸到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南部的西天山 。寻找和确认西天山地区分布的古代月氏文化遗存 , 厘清古代月氏与大夏(巴克特里亚)、贵霜、康居、粟特的关系成为新的课题 。
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历史、考古与民族学研究所组成中乌、中塔联合考古队 , 在西天山地区开展了持续多年的大范围系统区域考古调查 。在此基础上 , 选择若干遗址进行了小规模科学精准的考古发掘 , 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进展 。
中乌联合考古队于2015年—2016年发掘了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市西南的撒扎干(Sazagan)遗址 , 共发掘5座小型墓葬、一座大型墓葬和一处石构房址 , 确认其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游牧遗存 。从墓葬形制、埋葬习俗、随葬品组合等方面看 , 撒扎干的发现与哈萨克斯坦西南部、乌兹别克斯坦北部和中部的锡尔河、泽拉夫善河流域过去发现的一批古代游牧人的墓葬文化特征基本相同 , 应属同一考古学文化 。从年代、分布区域和文化特征看 , 它们应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康居有关 。撒扎干的考古发现还告诉我们 , 撒马尔罕盆地南缘、西天山北麓是古代康居的势力范围 , 古代月氏人的遗存应该在更南的区域寻找 。
考古盗墓|破解大月氏之谜——中乌联合考古的新进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拉巴特M44费昂斯斯芬克斯坠饰 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供图
2016年秋 , 中乌联合考古队在西天山以南的阿姆河北侧支流苏尔汉河流域再次调查过程中 , 于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河州拜松市拉巴特村发现一处被当地居民盖房取土破坏的墓地 。
2017年—2018年 , 中乌联合考古队对拉巴特1号墓地进行了发掘 , 共清理了94座小型墓葬 。除被破坏较严重、无法辨识形制的6座墓葬外 , 其余为竖穴墓道偏室墓59座和竖穴土坑墓29座 , 并在一座墓的墓道内发现一具被肢解的女性骨骼 。这批墓葬的葬式均为仰身直肢的单人一次葬;男性个体多随葬短剑、箭镞、削刀、带扣、牌饰等武器及工具 , 并有双耳罐、高足杯等陶器;女性个体多随葬具柄镜、手镯、戒指、耳环、发带等金银铜铁首饰 , 以及大量玻璃、费昂斯、蚌贝、玛瑙、水晶等组成的串饰 , 也有双耳罐、高足杯、单耳杯等陶器 。
考古盗墓|破解大月氏之谜——中乌联合考古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