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陵|国宝之谜:唐末劫陵贼温韬,盗走了《兰亭序》吗?

国宝之谜:唐末劫陵贼温韬,盗走了《兰亭序》吗?
 劫陵|国宝之谜:唐末劫陵贼温韬,盗走了《兰亭序》吗?
文章插图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下序文手稿。在《兰亭集序》中,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劫陵|国宝之谜:唐末劫陵贼温韬,盗走了《兰亭序》吗?】《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奉为“书圣”。据说,宋代大学者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就是这样一幅无价之宝,现今流传的却是唐代及其后的临摹本,那么,真迹何在?是已经在战火中焚毁,还是静静地躺在某个角落里?
《兰亭序》真迹在世上最后一次出现,是李世民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文字,尤其喜爱王羲之的笔墨,吩咐下人在天下广为搜寻。每每得一真迹,便视若珍宝,兴致来时临摹揣度,体会其笔法兴意,领略其天然韵味之后,便珍藏身旁,唯恐失却。不仅如此,他还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王羲之的真迹。唐太宗晚年,喜好王羲之更甚。虽然收藏王羲之墨迹不少,其中也有《兰亭序》,但始终没有找到王羲之的《兰亭序》的真本。一国君主,却不能得到前朝的稀世珍品,唐太宗每一想到此,便显得闷闷不乐。
后来,经过查访才知道,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据在《太平广记》中收纳的何延之关于《兰亭记》是这样记载的:至贞观中,太宗锐意学二王书,仿摹真迹备尽,唯《兰亭》未获。后访知在辨才处,三次召见,辨才诡称经乱散失不知所在。房玄龄荐监察御史萧翼以智取之。萧翼隐匿身份,乔装潦倒书生,投其所好,弈棋吟咏,论书作画成忘年交,后辨才夸耀所藏,出示其悬于屋梁之《兰亭》真迹,《兰亭》遂为萧翼乘隙私取,萧翼回到长安后。太宗命拓数本赐太子诸王近臣,临终,语李治:“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也?汝意如何?”于是,《兰亭》真迹葬入昭陵。何延之自云,以上故事系闻辨才弟子元素,于永兴寺智永禅师故房亲口述说。
至唐末五代之时,天下大乱,后梁耀州节度史温韬,乘机大掘唐帝诸陵,搜罗财宝,时人号其为“劫陵贼”。史籍记载:“在镇七年,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唐太宗的昭陵自然难以幸免,由于昭陵修筑异常坚固,他让士兵费尽力气,打通了七十五丈长的墓道,进入地宫,见其建筑及内部设施之宏丽,简直跟长安皇城宫殿一样。墓室正中是唐太宗的正寝,正寝东西两厢各有一座石床,床上放置石函,打开石函,内藏铁匣。铁匣里,尽是李世民生前珍藏的名贵图书字画。其中,最贵重的当推三国时的大书法家钟繇与东晋时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打开一看,二百多年前的纸张和墨迹如新。这些稀世珍藏,全被温韬取了出来,至宋朝元丰年间,这件国宝一度再现,有人持帖,并有一异石,名曰“织女支机石”,自称皆出昭陵。旋即不知何人购去,千古宝物,就此从世间消失。
但也有人认为,史书虽然记载温韬盗掘了昭陵,发现了王羲之的书法,但并没有指明其中包括《兰亭序》,而且,此后亦从未见真迹流传和收藏的任何记载。温韬盗掘匆忙草率,未做全面、仔细清理,故真迹很可能仍藏于昭陵墓室某更隐密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