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拉莫维奇|讨论女性艺术家时,我们究竟在谈什么?

近几日,接连看了不少女性艺术家的展览,也聆听了多场关于女性艺术的研讨会,笔者发现,在这些以男性评论家、艺术家为主导的讨论中,女性艺术家本身关于创作的话语却十分醒目地缺席了。
 阿布拉莫维奇|讨论女性艺术家时,我们究竟在谈什么?
文章插图
1971年琳达·诺克林发表《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
1971年琳达·诺克林(Linda Nochlin)发表《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这篇文章后,西方开展了一次对女性艺术的大讨论。中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之间,也开始认同并审视自身,“女性艺术”自九十年代到现在的遍地开花,都是在时代的发展中持续前进。
 阿布拉莫维奇|讨论女性艺术家时,我们究竟在谈什么?
文章插图
琳达·诺克林
在当代艺术的领域里,女性主题始终颇受关注的话题,许多女性艺术家的创作并不以女性为标榜和符号。
“行为艺术之母”阿布拉莫维奇与伴侣乌雷为例,两人的分分合合令人唏嘘,他们的许多作品都是共同创作,探讨两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和彼此之间的关系,甚至最后的分手仪式也是两人各自从长城两端相向而行的一场行为,但阿布拉莫维奇在艺术史中的地位并不由乌雷决定,甚至乌雷的名声远远不及阿布,阿布拉莫维奇离开乌雷后尝试将行为艺术与其他艺术媒介更广泛地融合,话题也延伸到了故乡、战争这样深入的探讨。
 阿布拉莫维奇|讨论女性艺术家时,我们究竟在谈什么?
文章插图
 阿布拉莫维奇|讨论女性艺术家时,我们究竟在谈什么?
文章插图
阿布拉莫维奇与乌雷
中国女性艺术兴起至今,不到三十年间,热议不断,真是因为女性意识到自己是“女性”,做出了改变,成为了热议话题。男性与女性对这个世界的感知、经验以及思维都不尽相同,这种差异性是女性艺术发起的基石。
诚然,已故女性艺术家如潘玉良者,已经无法开口再与世人辩个明白,但是那些仍然在艺术之途上跋涉与探索的女艺术家相信她们更希望评论家、策展人所代表的圈内人士,以及对圈内情况不甚了解大家看个热闹的大众,目光所及之处是她们倾注心血创作的作品,而非那些茶余饭后充作谈资的逸事,更何况这些被津津乐道、反复咀嚼的“逸事”通常延续的是一部男性视觉经验史。
 阿布拉莫维奇|讨论女性艺术家时,我们究竟在谈什么?
文章插图
潘玉良
 阿布拉莫维奇|讨论女性艺术家时,我们究竟在谈什么?
文章插图
潘玉良作品《戴花的执扇女》
站在大众传播的视角,“传说”与逸事固然可以为一位艺术家增色,使他们的形象立体而丰满,可是,没有一位艺术家可以顶着艺术家的头衔,分明没有一件拿得出手的作品,却生生不息地活在八卦传说里。男艺术家如是,女艺术家亦如是。
几十年前的“名媛”为排解心中烦闷拾起画笔,即使摹着名师打好的稿子进入了美术专业机构,但依然无甚突出创新的艺术成就,也无一件令人难以忘怀的画作,那么在人们的记忆中,在文字记载中,名媛还是那个“传说中的名媛”,绝无可能跻身于女画家的行列,也无可能在艺术史留下芳名。
长时间以来中国的女性或许处在一种较为“被动”的位置,她们被规定、约束、符合社会权利,常常表现出来的是形象大多以优雅、柔美的面貌出现在形形色色的艺术作品中;在美术领域里,中国古代几乎没有专门从事美术创作的女画家,偶有女性绘画赋诗,不是迎合男性的需要,便是聊以自娱,能表现独立人格价值的可谓凤毛麟角。
今天的女性艺术表现出来的特征却是多种多样的,她们仍然柔情似水的同时,凸显了生命的本能、欲望以及张力。
 阿布拉莫维奇|讨论女性艺术家时,我们究竟在谈什么?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