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黄强
前文论述了汉代的甲胄(铠甲与兜鍪),这是作战时的保护服,与盾牌都属于防御器。但是军戎之服并不只是铠甲,还要不用战场上,将士们日常所穿的军服。
汉代的冠有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却敌冠、樊哙冠、术士冠等十多种。又分为文冠、武冠两个系列。文官所戴的冠以进贤冠为主,以冠上横脊(梁)多少来区分身份的高低;武官所戴的冠以武弁大冠为主,以漆纱制作,上加鹖尾或貂尾为饰,冠内都要衬帻。
文章插图
【图1,战国长沙马王堆出土武冠】
武冠,又名鹖冠、赵惠文冠、武弁大冠,系武官所戴之冠。《通志略》“赵惠文冠”条载:“秦灭赵,以其君冠赐近臣。胡广曰:‘赵武灵王效胡服,以金铛饰首前,插貂尾为贵职。’或以北土多寒,胡人以貂皮温额,后代效仿。亦曰惠文,惠者,蟪也。其冠文细如蝉翼,故名惠文帝。或曰齐人见千岁涸泽之神,名曰庆忌。冠大冠,乘小车,好疾驰,因象其冠。汉因之曰武弁,一名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饰,插以貂尾,黄金为笄。侍中插左,常侍插右,貂用赤黑之色,又名鵔鸟义冠。《仓颉解诂》曰:鵔鸟义鷩即翟,山鸡之属,尾彩鲜明,是将饰冠以代貂焉。幸臣闳孺为侍中,皆服大冠。天子元服,亦为先知,又加双鹖尾,植左右,名鹖冠。鷙鸟之暴者,每所攫撮,应爪摧碎,天子武骑,故冠之。”插上羽毛做装饰,显示威严,但打仗时并不实用,平时礼仪活动时倒是能营造气氛。
文章插图
【图2,樊哙】
【 项羽|汉代武冠与却敌冠】樊哙冠,殿前司马、卫士所用之冠。原系汉将樊哙所冠,鸿门宴时,樊哙闻项羽意杀刘邦,头戴此冠,持铁盾闯入项羽帐中,立汉王一侧傍视项羽,最终使项羽未敢加害刘邦。《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樊)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樊)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樊哙冠制似平冕,广九寸,高七寸。
文章插图
【图3,鸿门宴】
却敌冠,卫士之冠,制似进贤冠。前高四寸,通长四寸,后高三寸。
却非冠,宫殿门官吏仆射所冠者,戴之执事,以防伺非。制似长冠,下促,“皆缩垂五寸,有缨蕤”。
上述的四种冠,皆为武官军戎之服,尽管都是非金属制品,在没有金属甲胄的情况下,将士出征也使用。樊哙冠就是一例。
【图4,影视剧中樊哙】
将士除了冠式不同,戎服的颜色也有区别。《古今注》曰:“今户伯(武官名)服赤帻,纁衣,素袜(行缠),弁之遗法也。”汉代尚红,赤色也体现在军戎服饰之上。《汉官解诂》:“旧时以八月,都试讲习其射力,以备不虞。皆绛色戎服,示扬武威。”陕西咸阳杨家湾兵马俑、江苏徐州北洞山兵马俑彩绘色以红色、绛色为主,与文献记载一致。
标志身份的还有徽识,汉代军队以章、幡、负羽为徽识,秦代军队徽识、羽毛已经在前文说过。汉代徽识则是武官佩幡,兵卒佩章,负羽则军官与士卒通用。从杨家湾和北洞山出土的汉代兵马俑实物分析,幡裹在身上呈现半边,条纹状;章佩在背后,方形,如同大号的图章。
文章插图
【图5,汉代玄甲俑复原图】
概括起来,汉代铠甲,按照材质划分有草甲、皮甲、铁甲;根据形制、甲片大小分类,则有札甲、柳叶甲和鱼鳞甲。汉代的草甲见于居延汉简和《汉书·韩延寿传》,其中“草革”一词,即为草甲。但是没有实物发现,因此草甲的制作工艺、形制、功能如何,尚无法明确。
- 从穷到奢只在一念之间,聊聊汉代清明简朴之风的形成及发展
- 楚汉|一代君主刘邦,当初为何选择反秦,他与项羽的差距在哪?
- 先秦时代|古文文献中的酿酒记载浅析
- 楚汉|项伯为何要帮助刘邦夺天下,而坑死自己的亲侄子项羽?
- 楚汉|刘邦出川打项羽,从不缺粮,诸葛亮北伐为啥总缺粮?魏延说漏了嘴
- 楚汉|项羽在乌江自刎,他麾下五大虎将是何下场?为何只有一人得到善终
- 楚汉|为何项羽宁可死也不渡乌江?网友:他不是傻,而是发现个天大秘密
- 秦朝|秦始皇一统六国时,汉初三杰在干些什么?项羽集团成员又在干嘛呢
- 楚汉|韩信凭借军事能力自立为王,能否有机会打败刘邦和项羽呢?
- 秦朝|赵佗有能力和项羽、刘邦争夺天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