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智慧很契合现在的时代,个人认为也很适合现代人的心理修行状态,因为现在的人心在经济和利益的大潮下,变得过于虚浮和庸俗,正好可以借助佛家的学问正正心、正正念、正正觉。可以说,在人心灵浮躁时,佛家的一句智慧心语,就能开启我们的了悟法门,这种开悟或了悟有时要比你读书强很多倍。读书毕竟带有一定的理论性东西,并不能教会我们顿悟或渐悟。
文章插图
今天学诚法师就给出了4个佛家智慧,希望各位粉丝能所有开悟。1,不要过分在意或维护自己的形象佛家认为大部分人所在意的别人的想法,对自己的看法,以及对自己形象的评价,都只是你自己的一种猜测、臆断,这是你烦恼和妄想的根源。可能别人一句无心的随意话,到了你这就变得莫名烦恼,成倍放大。其实,这个你在乎的自我形象是虚妄的,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不同的你,那么多个不同的形象,你怎么能每个都在意或维护呢?对此,我们不要活在别人的世界和言辞中,别人说你没用,你就真的没用吗?有人夸了你,你就沾沾自喜;有了轻视或批评了你,你就郁闷不断;这都是自己把自己给逼到了死胡同,仅仅是活在一种概念之中,对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和基本的判断。外境是一回事,别人的说辞是一回事,而我们的内心如何看待,如何付出行动,这又是另一回事。
文章插图
2,爱面子就会说话紧张生活中,有些人特别爱面子,由于总是顾忌面子问题,他就会在人多场合说话紧张,变得语无伦次。这是为何呢?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他的偏执太重,总是希望自己得到更多荣耀和光环,生怕别人把这些外在的虚荣给打破了。佛家认为这些我们平日里很在乎的所谓的“荣耀”,表面上是我们快乐的源泉,其实正是它们带给我们了众多的苦恼、失落和痛苦心理。为了让这个内心中的“我的荣耀”长久持续,我们不得不为此付出很多不必要的代价。学诚法师说过:一个人心里装着的‘自己’越大,他的心眼就会越小,苦恼也就越多。诸苦皆由贪乐起,佛心要从利他生。一个人的自我执念或获取心过于强烈,就会使得我们丧失对外界的基本认识和判断,所闻所见也就成了增长烦恼与痛苦的催化剂。对此,我们要正心,树立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维,勤加苦练后,即可逐渐改善。
文章插图
3,心有多大,路就有多宽佛家的济世之心很大,大到可以容纳万千世界,可以包括芸芸众生。学会和拥有这种济世之心,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态度和品格。在佛教经典之一《华严经》中有一位超凡者,人称善财童子,他的心胸无比开阔,可以广纳法界一切有情之物,他的人生选择了一种追求自我生命圆满觉悟的菩萨之路。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面对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他都以不二之心去虔诚对待,年轻时广泛学习,谦虚请教,晚年终于在自我超越之路上走的很远很远。一个人的心胸如果很开阔,他看到的事情的层次和角度就会不同,他就会保持一种绝不守旧、永远在路上的进取精神。面对人生中的各种磨难和考验,他不会轻易放弃,而是不停地开放进取,创新超越,不沉迷于自我的小世界,追求面向未来朝向世界的大境界。心有多大,路就有多宽
文章插图
4,立志如大山,积德似深海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有一句:立志如大山,积德似深海。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立志应该像大山一样雄伟厚实,风雨不动,乾坤不移。而积德呢,要如大海一样深邃雄浑,做到广纳一切,内涵深远。古语云“立志当高远”,伟大的成就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想要取得非凡的成就,都要历经尘世苦难和艰险挫折的考验。伟大首先就要心愿大,不拘泥于小我,也就是佛家讲的发大愿心。然后我们才能坚定不移地、持之以恒地往前一步步行走、实现。而在实现的过程中,我们要像大海一样种下德性的种子,积累德性的业力,造福于更多的劳苦大众。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应心存大海般的爱,包罗万象,不生分别之心,不生分别之意,不做分别之事。这正是佛家提倡的“志在高远,成于足下;积德行善,不为所求”的含义所在。
- 小龙女隐居之后独孤求败的神雕去哪里了杨过说了一句话,很绝情
- 沈从文婚后再遇真爱,问林徽因怎么办?林徽因一句话让他追悔莫及
- 红楼梦:关于宝玉的婚事,王夫人有多不满意林黛玉,一句话表明
- 忽必烈的一句话:汉人盗窃六文者杀,阴曹地府不知添了多少冤魂
- 晁盖临死前的一句话,差点没把宋江气死,吴用的馊主意又来了
- 皇兄拿毒酒敬弟弟并祝他活一千岁,弟弟回应一句话,成功逃过一劫
- 李白墓前被人信手涂鸦,明朝文人大发感慨,一句话成为永恒经典
- 贾宝玉和袭人云雨后,晴雯暗中向林黛玉告密,黛玉说了一句话
- 武松听闻宋江被毒死,只冷冷说了一句话,道出宋江真面目
- 曾国藩酒桌出一题,此人借用一物让自己顺利过关,一句话平步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