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一双巧手实现“变废为宝”,这位“工艺达人”的根艺作品真美!

人们常说朽木不可雕,但法国雕塑艺术大师罗丹却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也是刘胜荣在采访中不断强调的一句话。
走进刘胜荣的工作室,能看到一张破旧的木板桌,一盏普通的白炽灯,一套功能齐全的雕刻工具,满屋子形态各异的树根、奇石和牛角……隔壁家具厂锯木头的声音响个不停,刘胜荣却安静地坐着,“两耳不闻窗外事”,聚精会神地用砂纸打磨着树根。
这是广东梅州第一届工艺美术大师,也是兴宁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工美大师刘胜荣的日常写照。从业26年,身为中学美术老师的刘胜荣将业余时间全部投入到根艺创作中,同时也将其融入到校园的美术课堂中,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得到传承。
 巧手|一双巧手实现“变废为宝”,这位“工艺达人”的根艺作品真美!
文章插图
正在进行根艺创作的梅州市第一届工艺美术大师刘胜荣。(罗玮 摄)
儿时结缘
木匠世家的艺术情结
走进兴宁市罗浮中学艺术展览馆,里面摆满了形态主题各异的根雕、奇石和各类绘画作品,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根艺作品。这些根艺作品或是意境深远的山水画,或是活灵活现的鸟兽,或是立体感十足的书法……难以想象,这些层次分明、惟妙惟肖的作品,都是用各类树根雕刻完成的。
刘胜荣是兴宁市罗浮中学的一名美术教师。出身木匠世家的他,自幼就与“木头”结缘。从小时候起,他就喜欢待在爷爷和父亲身边,摆弄各种各样的木块。“受耳濡目染的影响,我很小的时候就对工艺美术很感兴趣,时常用父亲做家具剩下的木料做一些小玩意儿。我家里很多兄弟姐妹都往音乐等艺术类方向发展,所以我很早开始也有意向在美术创作领域深耕。”刘胜荣说。
由于从小热爱工艺美术,刘胜荣考取了兴宁师范学校美术班,更加系统地学习美术专业知识,于1994年毕业,并于同年8月分配到兴宁市罗浮中学从事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至今。
变废为宝
柴火棍也能枯木逢春
采访人员在到罗浮镇采访刘胜荣之前,就从不少当地人口中了解了他的故事。今年45岁的刘胜荣,是兴宁市罗浮镇的一位“工艺达人”,根雕、奇石、角雕、书法样样都玩得精通。无论是普通的柴火棍,还是水底拾起的朽木,这些被农民们当作燃料或被随意丢弃的“废料”,在刘胜荣眼里却都是“宝物”。经过他一双巧手的加工,成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实现“变废为宝”。
 巧手|一双巧手实现“变废为宝”,这位“工艺达人”的根艺作品真美!
文章插图
根艺作品《千年灵芝》。(罗玮 摄)
在采访中采访人员了解到,一件好的根艺作品只有一次创作机会,一件成品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心力,而材料的选择就是根艺创作的第一道难关。“好材料可遇不可求。奇特的根根杈杈往往生长在环境最险恶的深山老林里。”刘胜荣说。
恰巧他生长的罗浮镇,地处粤赣交界的莽莽群山之中,面积占兴宁近七分之一,山峻崖悬,岭贫峰险,找到好根材的概率比较高。为此,他常常利用课余时间跑遍山山岭岭、悬崖峭壁、水库河塘,只为找到那些其貌古奥、盘根错节的“宝贝”树根。
 巧手|一双巧手实现“变废为宝”,这位“工艺达人”的根艺作品真美!
文章插图
根艺书法作品《明月》。(罗玮 摄)
刘胜荣回忆道,在多年前的一次“寻根之路”中,他听说黄槐镇班基坪水库的淤泥里有非常适合根艺创作的古沉木,趁着枯水期,他赶忙约上兄长,到水库把沉睡在淤泥里近千年的古沉木一点一点地挖出来。经过清理、风干、打磨等多道工序,终于创作成了他得意的根艺书法作品《江山如画》。
“根艺创作不是制作,要靠艺术的触感,触摸并感受到它貌似什么、神似什么,然后以此作为灵感展开创作。”面对找回来的“宝贝”,刘胜荣从来都不会轻易“下手”,时常花费大量的时间反复琢磨构思,等待灵感爆发。
在刘胜荣这里,时光走得很快。每天8个小时的创作时间,他总是耐心地观察着眼前的木头,往往坐下时是正午,抬头却已到天黑。以参加本次工艺大师评选的作品《角木高嵌书法工艺(对联)》为例,整件作品共20个字,做工极为精细,往往一天只能雕刻完成一个字,且由于选材极为不易,因此整个雕刻过程更是如行走崖畔,刀刀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