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谒诗文|只是没了几首诗,《长安十二时辰》的程参为什么号啕大哭?

这几天《长安十二时辰》凭借优秀质量在社会上引起热议,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也都在剧中出现,其中包括人们很熟悉的唐朝边塞派大诗人、人称“岑嘉州”岑参(剧中改为程参)。
 干谒诗文|只是没了几首诗,《长安十二时辰》的程参为什么号啕大哭?
文章插图
不过大诗人岑参在剧中的出场可谓滑稽尴尬,他乘坐的马匹绿眉被逃跑的狼卫抢走,刚写好的几首诗也毁了。但奇怪的是,只是没了几首诗,大诗人岑参却是号啕大哭。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干谒诗文|只是没了几首诗,《长安十二时辰》的程参为什么号啕大哭?
文章插图
唐朝是古代科举制草创并发展完善的时代。但是与之后的宋朝相比,唐朝的科举制还是存在一些漏洞的,其中之一就是没有“糊名制”,即唐朝科举的考官是可以在判卷时知道考生的名字。
 干谒诗文|只是没了几首诗,《长安十二时辰》的程参为什么号啕大哭?
文章插图
正因如此,参加科举的考生大多会在正式发榜前到考官那里毛遂自荐或把自己炒作为社会舆论的焦点人物,从而在科举中取得更好的名次。这种行为被称为“干谒”,在唐朝是普遍存在的。
 干谒诗文|只是没了几首诗,《长安十二时辰》的程参为什么号啕大哭?
文章插图
因为唐朝对于科举行贿查的很严,所以考生干谒的主要方式是将自己的诗文上交考官阅读点评,这种诗文便被称为“干谒诗文”。大诗人白居易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干谒诗文。
 干谒诗文|只是没了几首诗,《长安十二时辰》的程参为什么号啕大哭?
文章插图
为了能够考上一个好前程,考生对干谒诗文往往都是精心准备,经常是没有灵感再写第二次。而狼卫在剧中毁了程参的干谒诗文便如同毁了程参的科举前程,难怪程参会号啕大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