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乌金”变“紫金”乡宁打造中国北方紫砂之都


 紫砂壶|“乌金”变“紫金”乡宁打造中国北方紫砂之都
文章插图
 紫砂壶|“乌金”变“紫金”乡宁打造中国北方紫砂之都
文章插图
 紫砂壶|“乌金”变“紫金”乡宁打造中国北方紫砂之都
文章插图
临汾市乡宁县是个受大自然眷顾的地方,地下埋金藏银,资源丰富。过去的乡宁,“一煤独大,因煤而兴”,但经济发展也为煤所困。近年来,乡宁县委、县政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依托丰富的紫砂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以紫砂文创为主题,以紫砂产业园区为平台,以群众增收为目的,促进紫砂产业与传统文化、乡村旅游、城市建设等融合发展,真正把乡宁建设成紫砂大县、紫砂强县,致力于打造“中国北方紫砂之都”,蹚出了一条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近日,山西晚报采访人员来到乡宁进行探访。
乡宁紫砂器具种类多工艺精
12月5日,初冬的乡宁寒意浓浓,万物凋敝,但是位于大石头村的景韵鸿鹄紫砂工艺有限公司里,却是热热闹闹。“慢点,别摔了!”当日,一批刚刚烧制带着余温的紫砂壶,被企业负责人孙永强从电炉中一一端出来。他小心翼翼的样子,如同捧着一件件稀世珍宝。山西晚报采访人员仔细观察发现,这些紫砂壶有圆器、方器、花器、筋囊器、提梁器等外观,壶形高矮胖瘦不一,各不相同,有的灵动飘逸,有的古朴敦厚,有的轻快明朗,有的粗犷简雅,尤其乡宁的特色梅桩壶,如同一件雕塑,采用的是梅花堆花手法,将有色的泥浆堆积塑造成型,栩栩如生。
孙永强介绍,乡宁紫砂陶土矿形成于2.5亿年前,矿体厚度5-15米,目前初步探明储量达20亿吨以上,且品质上乘,蕴藏着丰富的粉砂质黏土岩和泥岩,为烧制紫砂陶工艺品提供了上等原料;乡宁储量丰富的煤,为紫砂陶烧造提供了充足的燃料。这两个必要条件为乡宁紫砂陶器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乡宁生产的紫砂陶器分为茶具、餐具、文房用品、建筑材料、摆件及花盆6大类,包括紫砂壶、杯、茶罐、茶宠、笔筒、笔洗、摆件、花盆、花瓶、屋瓦、地板砖等。其中,以紫砂茶具最佳,其造型古朴,形态端庄,文雅别致,集实用、收藏、文化与艺术价值于一体。沏茶能保持茶色、茶香、茶味不变,隔夜不馊,长期使用不起腻苔,不生异味。
“每一把紫砂壶都来之不易、值得珍惜,但更为珍贵的是从先辈手中流传下来的紫砂工艺和紫砂文化。”孙永强说,乡宁紫砂壶款式多、花样多,目前有500余款紫砂壶。从一堆紫砂原料到一把紫砂壶,依然需要依靠纯手工制作,经过选料、晾晒、破碎、过筛、做泥、陈腐、制壶、阴干、烧制、研磨、整口……前后历经80多道工序。
乡宁紫砂陶器的前世今生
“乡宁紫砂陶器的历史源远流长,翻开乡宁的紫砂陶文化,每一块陶片和瓷器上镌刻着的就是一部上下求索、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同时也是一部饱含历史沧桑的文化史。”12月5日,原乡宁县第一任紫砂厂厂长、年近七旬的王致明说,他作为乡宁紫砂工业较早的从业者、试验者、建设者、经营者之一,目睹了现代乡宁紫砂产业从无到有、从兴盛到没落的全过程。
他介绍,经专家考证,乡宁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可以生产陶器,到汉代生产广泛,当地张马村八条埝岭就曾经发现过6500年前的窑址。且周、汉、隋、唐、宋、明、清、民国以来各个时期的窑址都有发现,并且规模可观。明清时期,乡宁制作的器具更是被列为贡品。在清朝末年、民国时期,乡宁一度呈现了“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新中国成立后,乡宁县西坡陶瓷厂还一直生产碗、碟、盘一类的日常餐具。1974年,“全省轻工会战会议”确定了每个地方必须完成一项工艺品的制作任务。比如,雁北怀仁的日用瓷、阳泉平定的黑釉陶、晋中平遥的推光漆、运城新绛的螺钿、临汾乡宁的紫砂等。
“缘何将紫砂工艺品确定在乡宁生产?”王致明解释,抗日战争结束后,山西对日本战犯所带财物进行清理登记时,发现了部分红色的紫砂壶。问其来源,对方称掠夺于乡宁县西坡的老夭头村。另外,西坡陶瓷厂曾生产过陶瓷纪念章,这也是确定乡宁生产紫砂工艺品的主要原因。乡宁西坡陶瓷厂于1975年建立起紫砂车间,并指定由陶瓷厂老员工吴怀成师傅以注浆成型的工艺模式试制。“试制的过程并不尽如人意。往往茶壶模具做得很好,却存不住水。”王致明回忆,为破解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时任车间主任的王致明踏上了带队赴江苏宜兴的学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