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根据这段记载,韩非子以前就存在着记载商鞅、管仲思想的文献,也就证明了管仲学派在先秦时代也是重要的学术流派。
文章插图
齐桓公、管仲是政治家、实践家,是社会变革的直接设计者和参与者,所以他们思想也是他们实践经验的总结。管仲学派是齐人继承和发展管仲思想而形成的一个学派,在总结齐国社会变革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的完整的政治哲学体系。
春秋时代,周室衰微,天子威权下降。为了填补由于周室微而导致的权力真空,诸侯国进入了称雄争霸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当中,各国致力于耕战,谋求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强大。管仲的变革正是适应了时代的这一需要。
较先进的政治家逐渐认识到农业生产与农民是国家最富贵的财富,是国家谋求强大的根本。在《管子》书,记载了齐桓公与管仲君臣之间的一段对话,齐桓公问管仲:“什么才是国家的根本呢?”管仲回答说:“齐国的百姓才是陛下的根本呀。”
文章插图
为什么管仲说齐国百姓是桓公的根本呢?因为百姓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是军队的来源,所以也就是谋求国家富裕和强大的根本。在以民为本的认识的前提下,君王治理天下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民心拥护。如何才能争取到民心拥护呢?只有君王推行顺应民心的政策。
【 国家|管仲学派争取民心、重农抑商社会经济思想】什么样的政策顺应民心呢?这就是要推行管仲“以予为取”的政策。意思是说君主发布政令一定要符合人民心愿,满足人民的需要,使百姓富足。《治国》篇中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治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古人认为,富民的根本在于农业,只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才能实现国富兵强。《治国》篇说:“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这里所讲的末作、奇巧是指商业,古人认为商业害农,不利于农业生产,所以一贯主张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文章插图
顺应民心,满足民意,逸乐之、富贵之、存安之、生育之,民得其所欲就能亲君上,听君上,然后就容易治理了。“民戴上如日月,新君如父母”,这时就可以对民有所取了。例如,收赋税,征兵役等等。这就是“以予为取”的政治策略。
进步的政治家、思想家已经认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他们认为老百姓虽然个别地好像愚笨,但人民大众合在一起就是力量最强大,最聪明的。只有顺应民心,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获得群众的真心拥护,就拥有了最强大的力量和智慧。
人民群众不仅最强大、最智慧,而且观察最细致,判断最公正,君王只有处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才有可能将天下治理好。“丹青在山,民知而取之;美珠在渊,民知而取之。是以我有过为而毋过命,民之观也察矣,不可遁逃以为不善。故我有善,则立誉我;我有过,则立毁我。当民之毁誉也,则莫归问于家矣。故先王畏民。”
文章插图
掌握了群众,掌握了民心,才能掌握全天下的人力和物力,国家才能富强。所以“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致力于农耕,是进行争霸战争重要基础。
- 六大国家一级国宝文物,最后一件确实是穿越时空者留下的铁证
- 这四位白金作者竟有八本经典小说被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原因有四
- 国宝档案|走近巴中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大明通行宝钞”
- 国家不幸诗家幸:李煜的帝王之悲和诗词之幸
- 聚焦:揭秘!“国家二级”是怎么来的?
- 他将捡到的盆子用来洗了3年澡,后人无条件上交国家,价值上百亿
- 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诊疗救护组权威专家、北京呼吸疾病研究室优点
- 小学生放学捡一玉玺,上交国家获20元奖金,四十多年后专家又找上门
- “圣婴”孔德成出生,军队外围负责保护,国家鸣13响礼炮庆祝
- 来自100个国家的外币红包,带你看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