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霖很快被派往日本,目的是师夷长技,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从政治、经济、教育、生活上都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很快日本便跻身世界强国之林。
清政府准备以明治维新为蓝本,发起预备立宪,对日派遣留学生也逐年增多。
【 科举|清朝最后的状元:投身改革的热血青年,在风云变幻的时代迷失方向】1907年,刘春霖回国。但清末官场混乱,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利,无数皇亲国戚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权力体系,只剩下一些无权的虚职和闲职。
回国后的刘春霖就面临这样的职场环境,他先后被选为资政院议员,可毫无实权。
之前清政府迫于压力提出的预备立宪,也不过是表面文章,身处其中的刘春霖自然也明白,但他仍奔波于各地,宣传立宪主张,并积极的参政议政,可刘春霖的积极作为却被斥责是多管闲事。
1910年湖南巡抚杨文鼎不经决议就发行国债,刘春霖坚决反对,但军机处建议刘春霖不必追究,刘春霖不甘心前往军机处理论,摄政王载沣也告诫刘春霖别多管闲事,但刘春霖没有丝毫畏惧,辩称他的行为与立宪精神相背,可无奈的是刘春霖的耿直谏言未被采纳。
刘春霖逐渐意识到清政府的腐朽落后,大厦将倾。
1911年,对于刘春霖来说还是很难熬的,武昌的一声炮响,让原本属于进步与革新一派的刘春霖突然发现自己又多了一个标签,前清,背负着状元包袱的刘春霖成了新政治场上的笑柄,回到家躲了起来。
为了获得舆论支持,袁世凯积极笼络前清遗老,1914年刘春霖应袁世凯之邀进入总统府,任大总统府内室,不过又是一个没有实权的闲散职位。
在此期间,刘春霖思想上却显得有些落伍,当时袁世凯想称,并在各省组织请愿团进京劝进,而刘春霖则作为直隶省的请愿团代表也进京劝谏。
如果说刘春霖支持袁世凯称帝,既是对长辈的支持,也是对他知遇之恩的报答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两件事似乎证明了刘春霖离进步和革新的形象越来越远,而这两件事也成了刘春霖一生都挥之不去的污点。
1917年,张勋以调节争端为名,带着辫子军进来北京。刘春霖身着清朝的四品朝服朝拜了宣统皇帝,没几天段祺瑞士兵北上讨伐张勋,辫子军战败,溥仪再次宣告退位,事后刘春霖常为参加朝拜一事,深感痛悔,说这是他一生的过错。
文章插图
刘春霖所做的另外一件不太光彩的事,则是在1931年淑妃文秀提出和溥仪离婚的时候,59岁的刘春霖公开站在溥仪这边,愤怒的指责文秀,实属大逆不道,不合祖宗法治。
那时中华民国已经建立了近20年,但刘春霖张口还是祖宗法治,丝毫没有思想上的转变和进步。试图开历史倒车的他可能忘记了大清早已经亡了。当年意气风发投身改革的状元郎,似乎在风云变幻的时代里已经迷失了方向。
抗战爆发后,刘春霖如何面对日本侵略者?明天我会继续更新。
码字不易,喜欢请点赞关注。
- 封神榜三位圣人的实力那个最强,为什么元始天尊成为最后的赢家?
- 科举考试冒名顶替?杖刑、充军、连坐、终生不得考试——你还敢吗
- 明朝冤屈事用命考科举,饿死妻子,过继亲儿,还有人为其平反
- 李白为什么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 古代科举经历1300多年,六首状元仅有两位,他们谁更厉害
- 古代科举状元的书法作品
- 26位清朝“状元”书法精品欣赏
- 方寸斗野,隐藏在玲珑精致后的人文和历史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世官制到科举制,看古人对人才选拔的执着
- 清朝钢轨历经百年,如今依然坚固耐用,专家:每根都是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