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9月,清政府迫于社会舆论压力,宣布停止科举推广学校。
所以1904年这一届科举就成了末代科举,这一届的状元变成了末代状元。
从唐朝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加,到清朝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1300多年来中国历史上共产生了592名状元,再加上一些短命政权,有考证的文武状元共有777名。
在这些历代状元中我们发现一个现象,他们大多出生名门望族,既有众臣之后也有名士之家,有的甚至是父子状元,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状元,他们出身寒门,全凭自己的才智成为万里挑一的天之骄子。
刘春霖就属于后者,而且他还是一个标准的苦出身。
文章插图
刘春霖家道贫寒,家里世代为农,因为生活困难,刘春霖6岁时便被送回老家,靠伯父抚养,8岁时进入私塾学习,直到14岁他才到保定跟随父母生活,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寒窗苦读,是当时学子们改变命运的最好出路。
1890年,18岁的刘春霖参加科举,考中秀才,进入保定莲池书院就读。在莲池书院读书的十年间,刘春霖学习了语言、文学、史学、世界各国政治及英语、日语等,这为他一举夺魁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04年是一个多事之秋,2月8日,日本偷袭旅顺,对俄不宣而战,最为可悲的是日俄两国战场却在中国的领土上。腐朽软弱的清政府竟然不顾国家主权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划出了辽东为日俄的交战区,任由日俄践踏我大好河山。
日俄战争还未见分晓,英军又入侵西藏,强迫西藏政府签署拉萨条约,虽然最后未能得逞,但是英国又伙同美国诱骗2000华工发往南非,国内矛盾尖锐,革命运动空前高涨。
湖北、湖南、广东民众集会游行,要求废除清政府与美国签订的粤汉铁路借款合同,内忧外患让慈禧焦头烂额,心神不定,同时各地要求设立学部,废除科举制度的声浪一日更甚一日。
废除科举考试已经被提到了朝廷的重要议程上,但是这一年却如期举行,原因很简单,慈禧要过70岁大寿了,这次科考正是为此特赦的恩科。晚清时期,慈禧的大寿是朝廷的重大事件,每次大受慈禧都要大操大办,不过巧合的是每次慈禧过大寿,国家都会遭遇危机。
慈禧40岁时,日本侵占台湾,10年后慈禧50岁生日中法战争爆发,但慈禧60大寿时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签订了臭名昭着的马关条约,慈禧希望70大寿的时候能天下太平,让她过个隆重的生日,但此时的清政府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慈禧想要好好过大寿的愿望要落空了。
正当慈禧因为内忧外患和70大寿而着急上火的时候,8位大臣递上了一个黄铃包,里面有10本试卷,这是他们从273名试卷中选出的前10名,按照名次依次摆放在包裹中,于是慈禧玉笔一圈刘春霖变成了状元。
针对皇帝的提问,刘春霖在文中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第一,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想要维护统治,应反对空谈奉承。
第二,整顿吏治,要以整顿地方官为重点。
第三,刘春霖主张效法西方重视军事,整治军队,也要加强对士兵的文化教育。
第四,理财方面,他认为节流不如开源,而开源就要振兴实业,扩充商务。
文章插图
在最后刘春霖提出,自古以来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要因时制宜,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除了字写得好,策论写的很有见地,可见刘春霖绝不是只靠名字就得到慈禧的赏识。
在刘春林考中状元那年,他的好友雷雨群抓住了商机,把刘春林书写的墨迹带到上海时印刷城,小字楷体,字帖一出版,因为字迹秀美,又是新科状元所写,十分猖獗。
1904年,刘春林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然而处在3000年未遇之大变局的时代,即便是高中状元,也没有时间和机会让刘春霖去体会“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的得意。
- 封神榜三位圣人的实力那个最强,为什么元始天尊成为最后的赢家?
- 科举考试冒名顶替?杖刑、充军、连坐、终生不得考试——你还敢吗
- 明朝冤屈事用命考科举,饿死妻子,过继亲儿,还有人为其平反
- 李白为什么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 古代科举经历1300多年,六首状元仅有两位,他们谁更厉害
- 古代科举状元的书法作品
- 26位清朝“状元”书法精品欣赏
- 方寸斗野,隐藏在玲珑精致后的人文和历史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世官制到科举制,看古人对人才选拔的执着
- 清朝钢轨历经百年,如今依然坚固耐用,专家:每根都是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