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北京第一道观”的由来,你知道吗?( 二 )


太祖|“北京第一道观”的由来,你知道吗?】白云观有“铁打白云观”的说法,这与明英宗朱祁镇有关。明英宗在位时,下旨对白云观进行了一次大修,其历时之久、工程之大、耗资之巨都是空前的。修建完工后,英宗皇帝写下“敕建白云观”匾额。当时,匾额都是木制的,但英宗皇帝担忧白云观和匾额再次毁于火灾,便制作了一块大铁匾,并用铁铸出“敕建白云观”五个大字。以铁代木的做法,寓意白云观坚固持久,像铁铸一般,此后便有了“铁打的白云观”之说。正统八年(1443年),英宗皇帝正式赐额“白云观”。如今,这块铁匾还挂在白云观山门上。
现在的白云观格局与清康熙皇帝有关。明末清初,白云观在战乱中又变得衰落破败。后来,康煕皇帝任命著名高道王常月出任白云观方丈,在他的主持下,白云观再度复兴。王常月奏请康熙皇帝拨款,对白云观进行重修和扩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白云观在原来基础上重新大规模修复与扩建,今天白云观的整体布局和主要殿阁规制即形成于此时。在王常月的努力下,当时本已衰落的道教全真龙门派重新振兴,王常月也被后世誉为全真龙门派的“中兴之祖”。他羽化后,葬在白云观祠堂院,康熙皇帝追赐“抱一高士”。
白云观内还有康熙皇帝的御笔。观内有个七真殿,殿内供奉着“全真七子”。王常月曾奉旨在此殿主讲道法,开坛授戒,让道门玄风为之一振。后人为了纪念他,便把七真殿改称“老律堂”,即传授戒律之殿堂。如今,这里是观内道士举行宗教活动的地方,每天早晚都有道士在此诵经。殿内正中悬挂的金匾题有“琅简真庭”四字,为康熙皇帝御笔。
白云观内还有一统石碑,上有康熙皇帝撰写的诗歌《塞外新秋》:
松塞云峰转,边陲秋气长。
枫林消溽暑,柏叶送清香。
禾黍宜关外,情怀喜夜凉。
年丰还重谷,处处有余粮。
雍正皇帝在笃信佛教的同时也信道教,尤其痴迷于炼丹。白云观葬有守一真人,姓罗。他本是江西铁柱宫道士,康熙年间至白云观闭关,雍正五年(1727年)卒于观内,被雍正皇帝敕封“恬淡守一真人”。今日白云观中的“恬淡守一真人罗公塔”,奉祀的便是这位罗真人的灵骨。雍正九年(1731年),白云观道士贾士芳为雍正皇帝治病,大言妖妄之事,触忤雍正,被按大逆罪处斩。之后,雍正皇帝又命白云观道士娄近垣以符水治病,病愈,其对白云观的态度才有所转变。
雍正皇帝还曾赐予白云观邱祖殿一个“瘿钵”,即以树瘿制成的木钵。该钵为深棕色,钵口镶了一层金边,显得非常珍贵。瘿木亦称影木,不是指某种树木,而是泛指所有长有结疤的树木。结疤也称“瘿结”,生在树腰或树根处,是树木病态增生的结果,拥有天然的病态美。瘿结有大有小,小者多出现在树身,而大者多生在树根部。钵为出家人化缘所用的法器。雍正皇帝赐予白云观瘿钵时还承诺,白云观若无粮可吃,可凭此钵进皇宫讨要钱粮。现在,瘿钵就保存在邱祖殿内,丘处机的遗蜕就葬在瘿钵之下。
乾隆皇帝曾两次下旨修白云观,一次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一次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白云观玉皇殿前有两统石碑,东侧为《重修白云观碑记》碑,西侧为乾隆御笔《瞻礼诗》碑。乾隆皇帝在《瞻礼诗》中夹叙夹议,简要说明了白云观历史、道教民俗节日、拨款修葺白云观和题诗的前因后果。碑文如下:
古观西郊外,逮今五百年。(白云观,元之太极宫也,元太祖以居长春真人丘处机,改名为长春宫,后以改名白云观,至今凡五百余年。京师以正月十九日为燕九节,至期羽流并集观中。)葺新不知几,有象那恒坚。前岁临真域,(前岁西巡唘跸,路经此观,见其栋宇颓圮,因命内府发帑修葺,兹已落成,便道瞻礼。)当春礼法筵。希敷万民福,宁渠为求仙?
此外,在邱祖殿外的柱子上,原有乾隆御笔:
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
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