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熜|传统手艺也有“新套路” 临安乡村里的“守”艺人


 火熜|传统手艺也有“新套路” 临安乡村里的“守”艺人
文章插图
进入12月,气温明显下降,位于杭州市临安区清凉峰镇大山深处的昱岭关村显得格外安静,只听见寒风在山谷里回荡。
突然,“刺啦”一声打破了这份宁静。村里人都知道,这声音是从江安然家传出来的。他,开工了。
火熜|传统手艺也有“新套路” 临安乡村里的“守”艺人】孤独的行业,寂寞的手艺。左手拿着竹条,右手握着篾刀,轻轻一挑,篾刀在竹条边缘划开一道口子,再顺势滑下,竹条就被剖开了。
如此往复四五次,粗壮的竹筒就成了薄如纸张的篾片。江安然正在编火熜,一种浙西农村常见的取暖工具。
接着,江安然用箭门把篾片裁得粗细一致,又用刮刀刮去竹青,使青篾变成黄篾。这些篾片用来编织火熜的口子,一个直径18厘米的火熜大约需要49根篾片。准备工作完成后,江安然便蹲在地上,将篾片一根一根地搭在一起。篾片在他手中上下翻动,逐渐形成一个圈。
江安然说,现在大多数人家结婚时才会编火熜,所以要把它当成工艺品对待,尽量编得好看。“编火熜最考验竹匠的手艺,虽然都会编,但不一定编得好看。比如每根篾片的竹节,要刚好围在火熜口,这样既美观又牢固。”
江安然一边用手将篾片拉紧,一边用扁锥挤挤戳戳,确保每一根篾片之间的距离相等,方向平行,互相咬合。“以前看大戏时,站在火熜上,就可以比别人高出一截。”江安然说,虽然现在不这样看戏了,但质量还是不能马虎,他编的火熜一般用上10年没问题。
随着暖手袋、铜火熜的出现,竹编火熜的市场大不如前。“铜火熜一个卖80元,我编的火熜,普通的200元一个,精致的800元一个,买的人不多了。”江安然说,但十里八乡如果谁家嫁女儿,还是会请他“出山”,“竹匠赚的是辛苦钱,现在没人愿意做,我的徒弟们也都改行了。”
 火熜|传统手艺也有“新套路” 临安乡村里的“守”艺人
文章插图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无论是菜篮、背篓,还是提篮、竹席,生活中用到的竹制品越来越少,会这门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少。
可对江安然来说,这好不容易学来的手艺不能丢。“要创新,把生活用品做成工艺品。”近年来,江安然在传统工艺上用了“新套路”。菜篮上编个熊猫、盖子上织朵牡丹、果篮里嵌个梅花鹿……原本几天就能编好的器具,现在得花半个月才能完成,价格也自然翻了好几倍,可还是有人争相订购。
此外,江安然还把竹编和绘画结合起来,以篾丝为笔墨,编成竹编画。《嫦娥奔月》《梅兰竹菊》《昭君出塞》都是他常用的题材,线条流畅、图案精美、栩栩如生。在家里,他还“私藏”了许多珍品,制作精良的烘篮、麻篮、提篮……他说,这些都是舍不得卖的。
江安然是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昌化竹编”项目传承人。从为了讨生活学习竹编,到把生活用品做成工艺品,江安然始终守着这门手艺,并且赋予竹编新的生命。“现在眼神不好了,手脚也不如以前利索,但只要有人叫我做,还是会继续做下去。”江安然说。
_原题为《临安乡村“守”艺人》,作者 朱艳。编辑: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