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上 , 有这么一段历史阶段 , 被称为“下南洋” 。在明、清时期 , 有大量的中国人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早在郑和下西洋前后 , 中国东南沿海的老百姓就开始了小规模的下南洋之旅 。逐渐地 , 便形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明代海南先贤丘濬的《送林黄门使满剌加国序》 , 一直被琼、马两地学者认为是海南人出使马来西亚的最早记载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海南人下南洋, 带回了什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晚清 , 在海口成为当时全国对外开放的口岸之一时 , 一些在南洋谋生的人开始回到家乡投资建设 , 最为明显的时代印记就是今天的海口骑楼老街 , 这是南洋文化的一种输入 , 其中历史最悠久的骑楼已有600多年历史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骑楼 , 在我国沿海地区较为常见 , 如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 , 这是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 。虽说海口成规模的骑楼形成大约是在19世纪40年代 , 海口第一栋骑楼——四牌楼在博爱路落成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但骑楼本身的历史非常悠久 , 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 , 后来才慢慢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传至中国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走在海口的骑楼老街 , 不由感叹 , 当年一批批下南洋谋生的海南人虽然一开始是为了谋生 , 但不知不觉成为了传播南洋文化的载体 , 将各地的建筑风格和样式带到海口 , 形成了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欧亚混合的城市风貌 , 可以说是一代代海南人漂洋过海下南洋的产物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但别看今天的骑楼建筑风采古典、优雅 , 但其背后是海南人下南洋艰辛、坎坷的创业历史 。就以马来西亚为例 , 是当年海南人下南洋较为集中的地方之一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马来西亚 , “怕死不来番”是很多海南人的一句口头禅 。早期的海南人 , 生活在社会底层 , 他们占据不了市场中的重要经济领域 , 去到那里最好的状况也只是开家咖啡馆或理发店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但海南人努力、奋斗并改变现状 。1866年 , 海南人的第一个“琼州会馆”在槟城创立 , 那里至今仍是马来西亚海南人最集中的地方 。同时 , 海南人在南洋作出的成绩、建设和贡献也是有目共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