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但闻刘功曹,不闻杜府君”是什么意思!原是下级抢了上级的风头

“但闻刘功曹 , 不闻杜府君”出自于《刘毅传》 , 为唐代房玄龄主编《晋书》中的一篇传记 。这是在西晋时期广为流传的民间谚语 , 称赞的是刘毅这个人 。这句话的本意 , 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下级抢了上级的风头 。成为美谈 , 同时还美在杜府君的雅量 , 成全了刘功曹的佳话 。
楚汉|“但闻刘功曹,不闻杜府君”是什么意思!原是下级抢了上级的风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功曹”是古代的官名 , 亦称功曹史 。秦代就有 , 如萧何追韩信中的萧何 , 在秦末入仕时就是这个职位 , 不过是县级的功曹 , 但比刘邦的亭长要大多了 。在汉代这个职位是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 , 主管考察官员业绩 。汉代功曹权力最盛时 , 除管理人事外 , 也兼理政务 , 由此可见其职位类似现在的组织部长 。太守 , 即郡守的尊称 , 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秦汉实行郡县二级制 , 太守就相当于现在的直辖市市长 。所以开头的那句西晋谚语 , 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但闻刘部长 , 不闻杜市长” 。
这句谚语的出处是很美的 。当时的平阳太守杜恕 , 杜市长爱慕刘毅的正直清廉 , 于是请他做自己的组织部长 。刘部长上任后 , 不负杜市长的期望 , 工作是铁面无私而大刀阔斧 。刘部长一上任 , 可以说是屁股还没有坐热 , 就开始淘汰庸官贪吏 , 在郡内一下子就裁撤了百余人 。你想西晋那会儿杜市长下属的官吏能有多少 , 哪有现在这么多的职能部门和人员编制 。但按照刘部长的标准 , 整个郡内的官吏 , 几乎是十个里头七八个都是歪瓜裂枣 , 于是统统摘除 。
这一下子老百姓可高兴了 , 那些官吏可是又气又恨 。这个厉害的刘部长 , 名声顿时爆棚 , 于是 , 坊间就有“但闻刘部长 , 不闻杜市长”的说法 。这也幸亏是刘毅遇上了好领导 , 杜恕是个宰相肚里能撑船的人物 ,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刘毅为什么这么牛呢?主要有三条:
楚汉|“但闻刘功曹,不闻杜府君”是什么意思!原是下级抢了上级的风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是祖上就红过 , 正宗官二代 。刘毅“根正苗红” , 西汉城阳景王刘章的后代 。他老爸刘喈也做过西晋的丞相 , 正宗官二代 , 对官场和官儿非常了解 , 也就不足为奇了 , 并没有把官帽子当命根子 。据说刘毅幼年孝顺父母 , 少年即有清刚之节 。刘毅的追求不在仕途这条道上 , 那么他的爱好又是什么呢?据目前资料显示 , 刘毅在其他方面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建树 , 出名依旧是在官场上 , 成为顶天立地的汉子 , 被人们传颂 。
二是壁立千仞 , 无欲则刚 。曹魏末年 , 刘毅被征召为司隶都官从事 , 也就是给司隶校尉做助手 , 负责监察官员 。有一次 , 刘毅发现河南尹这个官不怎么样 , 便弹劾他 。司隶校尉不听 , 刘毅把官印一扔 , 转身拍屁股走人:老子不干了!司马炎登基后 , 认为刘毅忠贞正直 , 就让他掌管谏官 , 后来又升他为司隶校尉 , 专管监察百官 。这下百官可惨了 , 分明是不让人好好过日子啊 , 为了不让刘毅折腾自己 , 很多郡守县令甚至主动辞职不干了 。
楚汉|“但闻刘功曹,不闻杜府君”是什么意思!原是下级抢了上级的风头】三是两袖清风 , 一身正气 。清官难当 , 尤其是处于昏暗的西晋时期 , 但这并没有改变刘毅的意志 。司马炎后期为了尽情享乐 , 竟然公开悬赏卖官 , 钱款却由自己任意挥霍 。刘毅实在看不下去了 , 在陪司马炎南郊祭天时 , 春风得意的司马炎想到自己三分一统的政绩时 , 问刘毅说:“卿以为朕可以和汉代哪个皇帝相比啊?”换别人早贴船下篙子 , 顺便拍马屁了 , 而刘毅却说:“陛下可与桓帝、灵帝相比 。”要知道汉桓帝和汉灵帝是东汉末年的两个昏君 , 这一下可把司马炎说得从头凉到脚 , 蒙圈了好一阵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