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死前|有一种顶级智慧叫“借”,看懂张仪临死前这最后一计,能开悟很多

人生就是一次“逆水行舟”的过程,想不断前进,除了依靠勇气、恒心外,还要有一种关键因素,那就是智慧。
智慧类似于聪明,却高于聪明。智慧的格局大,高度高,能让人看得更远更清楚。所以,智慧又不同于聪明,因此才有“小聪明”之贬低,智慧却从来都是“大智慧”之高远。
一个聪明人,往往活得很苦,很累,因为他虽能看得清,却无力解决。但智慧者,却往往活得洒脱和逍遥,因为他不但能看清,更能解决,比如战国时期的张仪。
对张仪笔者就不过多介绍了,记住历史给他的一句评价便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但让人奇怪的是,张仪却并不是手握百万大军国君,他如何能有这么大的威力?只因张仪总能从别人手中“借来矛,去攻目标人的盾”,下面我们就看看张仪临死前的这最后一计。
话说,一直信任和重用张仪的秦惠文王死后,传位给了秦武王——就是那位最后举周鼎而死的秦王。但秦武王却很讨厌张仪。对此张仪也无可奈何。
这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显然若张仪再在秦国待下去,说不定哪天就会被杀掉。同时,其他诸侯国也察觉到了,秦王跟张仪之间的矛盾。所以如今的张仪,已经近乎于山穷水尽了,这种情况下,他还能“借”到东西吗?答案是能!
这天,张仪找到秦武王说:“现在的局势,不用我说你也清楚,六国合纵伐秦,已经又开始死灰复燃了,这不是好现象。”
秦武王点头,自然要追问该怎么办?此刻寻常的办法是,张仪开始劝谏秦武王,回到过去的路上来。但这种办法,历史一再证明凶险异常。须知,无论哪个老大,一旦确定了大方略后,想让他回头基本上很难。因为这就是在否认他的权威。
张仪哈哈一笑说:“我已经有了对策。如今楚国实力大损,担当不起六国合纵的领头羊了,唯有齐国能担当。同时又是这齐国最痛恨我。所以请准许我出使魏国,这样一来,齐国就必会去找魏国的麻烦,而发生内讧,那时老大你就立刻攻击韩国。”
秦武王本来就讨厌张仪,一听张仪这条自寻死路的计谋,且一旦成功自己还能得地盘,便立刻同意,连一句客气话都没有。
就这样张仪来到了魏国。果然跟张仪判断的一样,齐国大军立刻扑向魏国。这下可把魏国的魏哀公吓坏了。交出张仪?可魏国身边就是秦国。但若不交出张仪,齐国又不会善罢甘休。
魏哀公正不知如何处理呢,张仪却来了,说道:“魏王你何必这么害怕,其实我已经替你想好保全之策了,你就听好消息吧。”
原来张仪早派出身边的门客,一溜烟跑到楚国,言称:齐王攻魏,正中秦王和张仪的诡计。因为这两人早就密谋好了,一旦齐和魏开战,秦军就直扑韩国。
齐王也大惊,再加上楚国使者传达了楚王反对伐魏的意思,齐王顺坡下驴,连忙下令,撤回了攻打魏国的大军。
临死前|有一种顶级智慧叫“借”,看懂张仪临死前这最后一计,能开悟很多】张仪也随之,立刻变成了魏王的救命稻草,被菩萨一样供在了魏国,直至一年多后,死于魏国。等于,张仪这最后这一计,不但死里逃生,还换来了一个“富贵而亡”。
分析:商鞅变法身死,张仪鼓舌存活!从历史成就来言,商鞅绝对在张仪之上,因为他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天下。张仪的历史成就,虽没有商鞅那么大,却靠一个“借”字,如鱼得水在那个凶险诡异的“大争之世”。尤其是他临死前这最后一计,无论怎么算,张仪都是条条大道可横行。
比如,齐王不听楚国劝解,执意攻击魏国。那么秦王必会按照跟张仪的约定,攻占韩国,六国合纵已破裂。张仪身后是秦国势力,魏王必不敢杀他。且,由于秦国攻韩,齐国又怎能全力取魏国?
最终的结果会是,张仪用一己之身,就破掉六国合纵,秦武王再讨厌张仪,可人家立下这么大的功劳,他岂能再杀张仪?甚至不排除,继续任用厚待张仪。
那么齐王若放任张仪呢?齐王能放过,但其他诸侯国呢?比如楚国!所以只一个张仪,就能搅得六国合纵鸡飞狗跳——因为魏王绝对不敢杀张仪,须知天堂虽美却很远,可秦国虎狼就在身边呢。你是魏王,你敢杀吗?这就是所有矛盾的根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