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历史课本讲不清的“牛李党争”,他们到底争个啥?( 二 )


本来唐宪宗和裴度削藩成功 , 唐朝出现过“元和中兴”的短暂繁荣 , 却很快因“牛李党争”而重新深陷泥潭 , 宦官和藩镇势力不断膨胀 。
那么 , 期间有没有别的势力打破党争的格局呢?
还真的曾经有代表“第四种”势力崛起了 , 差点把文臣、宦官集团一举掀翻 , 其代表人物就是李训和郑注 。
李训精通易经 , 郑注精于药学 , 都得到了唐文宗的宠幸 , 成为新的权力核心 。
这两人先是把李德裕和李宗闵都双双排挤出京城 , 随后预谋发动“甘露之变”诛杀所有宦官 。
这场政变却由于准备仓促而失败了 , 李训和郑注遭到了宦官的反杀 , 当时在京城的其他宰相和百官被牵连杀害的也有一大批 。
“甘露之变”的结局 , 意味着图谋打破权力格局的李训、郑注“第四种”势力的失败 , 同时标志着宦官集团进一步掌握了朝政 。
隋唐|历史课本讲不清的“牛李党争”,他们到底争个啥?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04
“牛李党争”不仅有个人私怨 , 还有政见分歧 。
大致来说 , 李德裕一派是进取型的 , 以削平藩镇为己任 , 他辅佐的武宗会昌年间 , 已经逐步收服了藩镇 , 形势一片大好之际 , 崇尚道教的唐武宗因吃了道士的“长生不老药” , 英年突然早逝 , 李德裕也因失去了皇帝支持 , 导致复兴大唐的伟业功败垂成 。
牛僧孺一派是姑息型的 。需要说明的是 , 在当时对于藩镇姑息不等于就是错的 。唐德宗曾轻易对藩镇开衅 , 遭到了皇帝出逃的“奉天之难” , 唐朝差点提前结束 。
牛僧孺在很多问题上 , 他的执政思路是“遇事则缓” , 如对幽州形势判断和骚乱处置是非常正确的 , 朝廷不费吹灰之力就顺利度过了危险期 。
但牛僧孺对李德裕的掣肘则是大错特错 , 他曾建议皇帝把李德裕招降吐蕃维州的将领及家属送还吐蕃 , 这些人交回去后都遭到了虐杀 , 好不容易夺取的维州千里之地奉还吐蕃 。
牛僧孺也是因为这件事情 , 威望大损 , 很快被罢相 。
话说回来 , 党争的现象历朝历代都有 , 为何“牛李党争”特别知名?
唐朝称为治世的贞观、开元年间 , 文臣之间也存在一些矛盾和斗争 , 比如宰相房玄龄和魏征 , 褚遂良和刘洎 , 姚崇和张说之间 。
但他们都没有影响到帝国的整体运作 , 没有引起伤筋动骨的后果 。
“牛李党争”的受害者则一大批 , 我们所熟知诗人官员的元稹、白居易、李商隐其实都是受害者 , 他们不自觉地被卷入了党争的旋涡 , 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仕途的顺利发展 。
唐武宗即位后 , 李德裕秉政 , “牛党”宰相李宗闵、杨嗣复、李珏都被贬到岭南地区 , 其中李宗闵从宰相被贬为郴州司马 , 死在了贬地 。
唐武宗驾崩后 , 李德裕下台 , 又被“牛党”白敏中、令狐綯、崔铉等人残酷迫害 , 从宰相贬为潮州司户 , 后又贬为崖州司户 , 一路贬到了海南岛 , 颠沛流离地死在了那里 。
李德裕一向有中兴大唐之志 , 他的一生可说是自始至终都在为大唐的复兴事业而披肝沥胆、呕心沥血 , 他也确实有这个能力 。
他的死 , 不仅代表了“李党”的彻底失败 , 也意味着朝中正义力量的丧失 。由于他的悲惨结局 , 后来终唐之世 , 再也没有像他那样大智大勇的人物出现 , 唐朝进一步陷入到苟延残喘、得过且过的状态 , 很快就遭遇了惨烈覆亡的命运 。
隋唐|历史课本讲不清的“牛李党争”,他们到底争个啥?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青史子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