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太平军雄兵百万,为何破不了湘军“围点打援”战术?

被当今成功学家捧为“圣人”的中兴名臣曾国藩在总结战胜太平天国百万雄兵之经验中谈到:结硬寨 , 打呆仗;六字秘诀获取成功 。那么 , 何为结硬寨 , 打呆仗呢?其实就是孙子兵法中的“围点打援”战术 , 围着一座重要城池 , 消灭外来增援部队 , 最后再破城而入 。纵观湘军与太平军对战的11年 , 曾国藩等汉族地主官员对“围点打援”战术用得炉火纯青 , 武昌、九江、安庆、苏州、常州、太仓、昆山、天京等陷落 , 无不是运用该战术之结果 。这就有意思了 , 太平军兵力最多时有100余万 , 为何破不了湘军“围点打援”战术呢?或者说 , 为何太平军宁愿被“困死” , 也不愿意突围而出呢?这是一大趣事 , 一起来看看 。
近代史|太平军雄兵百万,为何破不了湘军“围点打援”战术?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胡林翼重新“铸造”湘军后 , “围点打援”战术便成为湘军之看家本领 , 而且是屡试不爽 , 而太平军则压根破不了 , 一直被牵着鼻子走 。1856年12月 , 围困武昌近2年 , 城内弹尽粮绝 , 韦俊被迫撤兵 。1858年5月 , 围困九江3年 , 林启荣阵亡 , 17000精锐被杀 , 湘军破城而入 。1861年9月 , 围困安庆2年 , 消灭陈玉成绝大多数精锐后 , 九帅曾国荃杀入安庆 , 进行屠杀 , 16000太平军一个都不留 。1863年12月 , 苏州攻防战2年后 , 被曾国藩弟子李鸿章用计拿下 , 结果还是屠城 。1864年7月 , “吉字营”围困天京两年有余 , 期间屡次击败援军 , 终于破城而入 。可以这么说 , 太平天国就是被“围死” , 且湘军、淮军所采取之战术如出一辙 , 但太平军就是破不了 。这是为何呢?
近代史|太平军雄兵百万,为何破不了湘军“围点打援”战术?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首先 , 太平军“领地意识”浓厚 , 压根就不想突围而出 。纵观太平天国运动14年 , 太平军能够用2年2月杀入南京 , 将八旗、绿营一顿猛打 , 靠的就是采取灵活的运动战;在大范围内机动作战 , 寻找机会歼灭敌人 , 争取战略主动 。可惜的是 , 该战术在定都南京后就很少使用;洪、杨放弃运动战 , 而是与清军争夺每一座城市 , 战术已经保守 。江南富庶 , 生活水平高 , 领导层容易丧志斗志 , 缺乏必要之进取心 , 这也是太平天国灭亡之重要原因之一 。君不见 , 洪秀全在定都天京后就一直住在天王府 , 足不出户 , 过着纸醉金迷之日子 。习惯了安逸、享受 , 自然不愿意再突围而出 , 继续过着创业之初那种颠沛流离之日子 。可以说 , 洪秀全已经没了昔日之雄心壮志 , 没了吃苦耐劳之精神 。
近代史|太平军雄兵百万,为何破不了湘军“围点打援”战术?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洪秀全如此 , 部下自然也是一样 , 宁愿死守领地 , 也不愿意另谋出路 。这一点与一项制度有关 , 即是“封地制” 。为了避免出现第二个杨秀清 , 洪秀全将军权分散到各个诸侯王(总计2700余) , 每一位诸侯都有兵权 , 都有自己的领地 , 彼此之间互不统属 , 相互制衡 。如此一来 , 诸侯王之“领地意识”非常强烈 , 将所镇守之城池看成是私有财产与政治资本 , 不舍得让出 , 否则自己在天国将再无发言权 , 沦为替补 。例如 , 安庆是英王大本营 , 陈玉成明知无法解围 , 却依然将大部分兵马投入这“绞肉机” , 最终导致败亡 。苏州是李秀成大本营 , 天京被围困之初 , 湘军前线兵力不多 , 但李秀成就是要锐意京经营苏南 , 没能第一时间赶回救援 , 终酿大错 。此外 , 后期苏南、浙北作战 , 黄子隆、陈坤书等诸侯无不是死守城池 , 既拒绝救援临近友军 , 也不突围而出 , 而是“等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