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南梁女诗人刘令娴,后世文人都欠她一个道歉( 六 )


两叶虽为赠 , 交情永未因 。
同心何处切 , 栀子最关人 。
明、清学者将这首诗理解为刘令娴向同性朋友谢姑娘倾诉爱意之作 , 然而 , 这种误读几乎与前文犯了同一种错误 , 那就是:没有看清诗的题目 。
《摘同心栀子赠谢娘因附此诗》这个题目的立意已经相当明确了 , 那就是这首诗是为了赠好友同心栀子这件事而写 。
之所以刘令娴在赠物之后还要创作这首诗 , 就是因为她要向自己的闺中好友展现自己的文采 , 取得对方的认可或赞同 。
“两叶虽为赠 , 交情永未因” , 这句诗借用了栀子花的物性 , 也就是栀子花的叶子却永远相离的特点 。但后面一句“同心何处切 , 栀子最关人”才是关键 , 虽然叶子分开生长 , 但花开之后结子同心 。
人们以栀子来吟咏爱情 , 其实是在南北朝之后的事 。况且除了爱情之外 , 栀子亦可表达友情或仰慕之情 。如韩翃的《送王少府归杭州》有云:“葛花满把能消酒 , 栀子同心好赠人 。”及梅尧臣《种栀子》:“同心谁可赠 , 为咏昔人诗 。”
由此可见 , 这三首诗并不能成为衡量刘令娴人品的证据 。若仅凭误读就将刘令娴定性为“佻荡之人” , 对于这个女人来说未免太不公平了 。文人望文生义、穿凿附会的情况在历史上相当常见 , 殊不知这种有失公允和偏颇的评价对不少诗人的身后名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
诗词歌赋|南梁女诗人刘令娴,后世文人都欠她一个道歉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刘令娴 , 绝不是个淫荡的女人 。
恰恰相反 , 她的行为操守相当符合古人的“女德观” 。
在那些所谓“饱受争议”的作品中 , 我们无法挖掘出任何桃色新闻 , 这些文字根本无法证实刘令娴婚后出轨或寡居后不守妇德的情况 。正所谓“文人相轻” , 或许是因为刘令娴开创了南史之“新诗” , 所以 , 眼红的文人便将她污蔑为“风流女诗人” 。
而且 , 即便刘令娴的诗句中存在香艳之处 , 亦不能以此来衡量她的人品 。文人写下的句子 , 未必是其人生的写照 。且看唐元稹留下的那些刻骨铭心的情诗 , 若不了解元稹其人单从诗句上来看 , 还以为这是古往今来第一痴情男 , 谁能想到写下这种感人至深的情书的男子 , 竟是大唐头号渣男?
或许有人会说 , 笔者在前文中对刘令娴三首诗的分析 , 或许也是穿凿附会 。若真的要以诗句来论人品 , 那我们不妨来看看刘令娴的其他作品 。开头故事中引用的的那篇《祭夫徐敬业文》里 , 刘令娴对自己的婚前乃至婚后生活描述得相当详细 。
在她嫁给徐悱之前经历了什么呢?
“简贤依德 , 乃隶夫君” , 这代表着在结婚之前 , 刘令娴已经经受了时人(媒婆或双方父母)关于女德方面的考验 , 在嫁人之前她的行为操守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 且得到了夫家和介绍人的认可 。
这句话说得比较委婉 , 其实就是刘令娴通过了“婚前体检” , 她在嫁给徐悱之前仍是处子之身 , 绝没有什么淫乱之举 。很多误读刘令娴的学者都是站在南北朝婚前性行为比较泛滥的大背景下看待刘令娴的 , 殊不知这个女人并非轻浮之人 , 而是相当保守的传统女性 。
嫁入徐家之后 , 刘令娴与徐悱之间的感情如何呢?《祭夫徐敬业文》中说得十分明白“昔奉齐眉” , 可以说两人的婚后生活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 这一点从刘令娴与徐悱的情诗往来中也能得到验证 。
徐悱过世后 , 刘令娴许下了“百年何几?泉穴方同”的誓言 , 也就是说她此生甘愿为亡夫守寡 , 而不是再嫁 。在她给好友唐娘写得一首诗《答唐娘七夕所穿针》里亦有“孀闺绝绮罗 , 揽赠自伤嗟”的句子:
倡人助汉女 , 靓妆临月华 。
连针学并蒂 , 萦缕作开花 。
孀闺绝绮罗 , 揽赠自伤嗟 。
虽言未相识 , 闻道出良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