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据出土的商代甲骨文卜辞文字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武丁(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时期,就有关于眼病的记载,如“贞王弗疾目”、“大目不丧明”等等。
陕西周原出土的一些周朝甲骨中,最小的文字仅有一毫米见方,古人没有眼镜,却能刻写出如此细微精美的文字,可以想象,周代对甲骨文书写者的视力要求是相当高的。
文章插图
【 嵌水晶金圈|2000年前,世界上最古老的“眼镜”】东汉时期,古人发明了一种“放大镜”。
1980年,考古发掘江苏扬州邗江县甘泉镇汉墓群,汉墓的墓主人为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九子——广陵王刘荆。
文章插图
古墓出土了一件圆柱形金器——“嵌水晶金圈”,水晶经过打磨制成凸透镜,用这件嵌水晶金圈如同单片的老花镜,看书的时候,文字可放大五倍,被考古界誉为史上最古老的眼镜。
嵌水晶金圈做工小巧精美,水晶纯度极高,令人叹为观止。
刘荆死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据此判断,“嵌水晶金圈”应该在永平十年以前打制的,这件眼镜实物的发现,将眼镜发明的历史提前了一千二百多年。
文章插图
之前,人们普遍认为眼镜是英国人罗格·贝肯在公元1268年发明的。
此外,在安徽亳州曹操宗族墓、南京北郊郭家山东晋墓中,相继出土六件水晶磨制的凸透镜。
由此可见,在魏晋时期,以水晶磨制凸透镜的工艺已经相当成熟了。
南宋时期,出现了双片老花镜,古人称作“叆叇[àidài]”。
宗室赵希鹄在《洞天清录》一书中记载:
“叆叇,老人不辩细书,以此掩目则明。其形色绝似云母石,类世之硝子,而质甚薄……老人目昏,不辩细字,张此物于双目,字明大加倍。”
文章插图
老花镜的制作材料类似云母石和硝子,硝子是一种矿石烧制的假水晶。
明朝学者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解释说:
“假水晶用药烧成者,色暗青,有气眼,或有黄青色者,亦有白者,洁白明莹,谓之硝子。”日本人一直把玻璃称作“硝子”。
明朝时期,佩戴“叆叇”看书者不乏其人。
明人田艺蘅在《留青日札》中记载:
“提学副使潮阳林公有二物,如大钱形,质薄而透明,如硝子石,如琉璃,色如云母……”
浙江提学副使林大春有两副眼镜,薄而透明,如同硝子、琉璃一般,用这种眼镜看书“精神不散,笔画倍明”,很多人都不认识,林大春问田艺蘅此为何物,博学多识的田艺蘅不无自豪地回答说:“此叆叇也!”
文章插图
到了明末清初,著名光学专家孙云球研制了“随目对镜”的验光方法,根据近视、老花程度验光制镜自此开始。
《吴县志》记载:“孙云球扩昏眼、近视、童光等镜为七十二种,又有远镜、水镜、端容镜、焚香镜、摄光镜、夕阳镜、显微镜、万花镜各种,著《镜史》行世。”
清朝时期,配戴眼镜已经十分普遍了,嘉庆年间的诗人张子秋在《续都门竹枝词》中写道:
“近视人人戴眼镜,
铺中深浅制分明。
更饶养目轻犹巧,
争买皆由属后生。”
- 年前|2000年前的“玻璃杯”,到底是谁带回去?又有什么用?
- 公开|2000年前汉墓出土“禁书”,中国专家不敢公开,日本专家视为珍宝
- 金发|正确选择水晶中招财的金发晶
- 看过|2000年前,卓文君回了一首诗,司马相如看过后,不再提纳妾一事
- 战国水晶杯|连专家都怀疑是“穿越”的文物,水晶杯不算啥,看到它我懵了
- 考古盗墓|云南一处2000年前古墓群,挖出18万件宝物,却令考古队尴尬
- 偷走|“裘德考”偷走2000年前的“鬼图”,如今是美国国宝,拒不归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