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秒删,谢谢)
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出处是《卖油郎独占花魁》。
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了。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皮”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
这句俗语的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
后来,人们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三个下层的、在第一线上行军打仗的裨将,有时他们的经验和智慧集中起来,就比远在大寨里指挥、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来得有效。
因此,“三个臭裨将,赛过诸葛亮”才是这句谚语的原意和原字。
3、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这本是一句歇后语,“跳进黄河—洗不清”。
比喻很难摆脱干系、避免嫌疑。
因为黄河水中含大量泥沙,十分浑浊,跳进黄河中,要洗净身上的污秽是不可能的。
后来变为“跳到黄河也洗不清”,很有意思,虽然逻辑上不通,不过还是有个意思在。
文章插图
4、王八蛋
这是一句民间骂人的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
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八端”也就是忘了做人根本。
可是后来变成“王八蛋”,整个境界马上下来了。
5、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应该为“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
这句俗语意思是要想打到狼,就要不怕走路、不怕费鞋。
因为猎人想捕狼,往往要翻山越岭,跑许多山路,所以非常费鞋。
就这样,“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这句俗语就诞生并流传开来了。
这句俗语中的“鞋子”一词后来又怎么会讹变为“孩子”呢?
原来,在古汉语中是没有j、q、x这3个音的,所以,在古汉语中“鞋”是读做“hai”。
后来,“hai”音分化,一部分仍读做“hai”,另一部分则读做了“xie”。
在我国四川、湖北、湖南、上海、广东等地的方言中,“鞋子”一直被读成“hai zi”。
时间一长,“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也就被讹传误记为“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了。
6、狗屁不通
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皮没有汗腺,酷夏狗借助舌头来散热,这个成语就是以狗的这一身体特点而言。
由于“皮”与“屁”谐音,对于文理不通的诗文或不明事理的人,以屁贬之,意思更为鲜明。
后来人们将错就错,约定俗成地将“狗皮不通”变成了“狗屁不通”。
文章插图
7、无奸不成商
“无尖不成商”被误解为“无奸不成商”。
“尖”来源于古代用来度量的斗。
古代米商在卖米给大家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以惠买家。
在那个时代,不能敦厚到这种程度的,就被公认为不够资格当商人。
后来由于人们道德素质的下降,“无尖不成商”慢慢就变成了“无奸不成商”。
8、无毒不丈夫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么不通的一句话居然人们还在用。实际上原话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度是度量的意思,这句话说的就是一个君子、丈夫要有度量。
从“度”到“毒”,无非是一些小人的自我安慰用法,结果还流传的这么广,岂不让人唏嘘。
9、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好自私的一句话。误解的关键在于对“为”字的理解。
- 大结局|盗墓笔记真正的大结局,三叔对读者十年的承诺
- 节气|大雪节气的降雪量就一定大?还真不是那么回事!
- 名曲|中国有首曲子,堪比失散千年的名曲广陵散,作者另一首曲子也出名
- 这两首|红楼梦里这两首词,写尽天下少年的烦恼
- 收藏|多年的收藏!这次全拿出来了!“宝贝”超多,快来看→
- 古代科举|范进中举后为何会发疯?考了三十多年的举人,换谁都得疯
- 橡胶手套|画消毒液、手套,今年的美术统考题尽显“抗疫”特色
- 鬼谷|民间活跃千年的神秘组织,自诩鬼谷派嫡传,人人背刀留下谶语就走
- 古人|古代没有春晚, 古人是如何过新年的
- 隋唐|晚年的武则天,无力改变失去权力的局面,平和回归李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