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苗菁丨北宋词与大运河——兼论唐宋送别方式的差异( 二 )


唐代写离长安或进长安的送别诗言说的多是与马蹄、车辙相伴的陆路送别 。因是陆路 , 沿途之景象 , 也多是青槐古道、长河远山、阡陌村驿、极浦离亭、荒郊野店、暮雪井邑、垂杨柳烟、落日残晖、衰草寒云、暮烟尘埃等 。最常见的景象则是途中处处可见的萋萋青草 。如鲍溶的《送萧秀才》:“从此无人访贫病 , 马踪车辙草青青 。”雍陶的《送友人弃官归山居》:“春郊雨尽多新草 , 一路青青踏雨归 。”这种种景象在唐代送别诗中交织在一起 , 就构成了一幅单调、荒寂、孤独、悲凉、艰难、漫长的陆路长行图 。贺铸《醉春风》词中的“渭城怀远” , 实际上就是指的这种唐人送别陆路出行的情景 。这类送别诗的代表作品 , 无疑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因诗写了唐人京城送行较为普遍的情景 , 所以才会入乐成为歌曲 , 成为唐人最著名的送别曲——《渭城曲》 。
诗词歌赋|苗菁丨北宋词与大运河——兼论唐宋送别方式的差异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贺铸像资料图片
北宋以开封为都城 。而开封与外地 , 尤其是东南 , 并进而与南方各地相联系的一条最重要的通道是大运河 , 所以北宋人送别地点多设在都门外的运河(汴水)岸边 。北宋最著名的两首送别词即柳永的《雨霖铃》与周邦彦的《兰陵王》中 , 送别地点都是如此 。而被送之人 , 一般需乘船离开开封 , 所以无论是“兰舟催发”(《雨霖铃》) , 还是“一箭风快”(《兰陵王》) , 说的都是离开开封时 , 在运河(汴水)上乘船而去的情景 。因大运河是北宋最重要的水道 , 所以北宋许多词人 , 如林逋、张先、晏殊、苏轼、黄庭坚、晏几道、秦观、贺铸等 , 他们写的送别词 , 很多都是以这条黄金水道为背景展开的 。
因是水路出行 , 北宋的送别词中就处处离不开船 。如郑文宝的《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 , 直到行人酒半酣 。”柳永的《采莲令》:“一叶兰舟 , 便急桨凌波去 。”欧阳修的《踏莎行慢》:“独自上孤舟 , 倚危樯目断 。”晏几道的《清平乐》:“留人不住 , 醉解兰舟去 。”都是写的这种送别情景 。
诗词歌赋|苗菁丨北宋词与大运河——兼论唐宋送别方式的差异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清明上河图 》中的汴水 资料图片
为突出水路出行 , 北宋送别词在写到送别结束后 , 往往会有送的人回程骑马 , 被送的人离程乘船的提示:“居人匹马映林嘶 , 行人去棹依波转 。”(晏殊《踏莎行》)“纷纷归骑亭皋晚 , 风顺樯乌转 。”(张先《御街行》) 。在写到送别结束后双方的思念时 , 因女性多是送人者 , 所以她在离别之后往往会倚楼独望 , 其目力所及 , 也总是:“画阁魂销 , 高楼目断 , 斜阳只送平波远 。”(晏殊《踏莎行》)看到的是水路浩荡 , 烟波渺远 。因男性多是被送者 , 所以他在离别之后都是乘舟而去 , 其途中所经 , 也多是:“寒潮小 , 渡淮迟 。吴越路 , 渐天涯 。宋王台上为相思 。江云下 , 日西尽 , 雁南飞 。”(张先《芳草渡》)经历的是一路南向 , 水路远行 。无论是居者所望 , 还是行者所经 , 都离不开水道 。而北宋送别词中所言说的这些水道 , 很多情况下 , 指的都是大运河一线 。这连续不断 , 或澄或碧、或大或小、或缓或急、或暖或寒的流水也就成为北宋送别词的基本抒情元素 。如柳永的《引驾行》:“独自个、千山万水 , 指天涯去 。”晏几道的《鹧鸪天》:“云渺渺 , 水茫茫 , 征人归路许多长 。”都是如此 。流水和舟船、归棹、轻帆 , 和夕阳、新月、残云、暮色、寒烟、疏雨 , 和鹭鸟、雁阵、寒鸦、蝉嘶 , 和疏柳、绿杨、烟树、芳草、荻叶、飞絮 , 和山峦、高城、画楼、渔村、灯火、晚钟等 , 这众多景象交织在一起 , 在北宋送别词中就构成了一幅丰富、温美、柔润、婉转、细腻的水路出行图 。这既真实地反映了北宋人对水路出行方式的一种侧重 , 也显现了宋词的婉约风格 。贺铸词中所说的“隋岸伤离” , 就是指的北宋人送人水路出行的情景 。这类送别词的代表作品 , 无疑是周邦彦的《兰陵王》 。因词写出了北宋京城送行的普遍意义 , 所以这首词也才会被称为宋代的“渭城三叠”(毛幵《樵隐笔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