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原标题:荐读|骆驼草刺破残阳
【史影】
被锋镝和狼烟湮掩的名字 , 走不进史家的笔端 。
作为封建统治的工具 , 征夫戍卒用浸满血泪的骨骸铺垫起将相王侯升官进爵的阶梯 , 他们所拥有的 , 只是焦黑的沙场和永远望不尽的乡愁 。
李益的诗作《夜上受降城闻笛》 , 用神来之笔抒写戍边将士满满的乡愁 , 唤起天下人的情感共鸣 , 成为冠绝中晚唐的边塞诗名篇 。
【史说】
活了八十多岁的李益是相当长寿的一位唐代诗人 , 论创作成就 , 他不能与高适比肩 , 但这首边塞之作的练达优美却是不能被忽视的 。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
受降城外月如霜 。
不知何处吹芦管 ,
一夜征人尽望乡 。
【诗词歌赋|荐读|骆驼草刺破残阳】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先说题目 。这受降城 , 是一处什么样的所在呢?关于受降城 , 有两种说法 , 一是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 , 在黄河以北筑了这城 , 分东、中、西三城 , 都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一种说法是 , 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 , 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 , “受降城”之名由此而来 。不管是哪种说法 , 这座城池设在边塞 , 它在对应着边关冷月的同时 , 用了一个睥睨外敌的名字 , 就是要让敌人的马蹄吓得裹足不前 , 在此下马受降 。
再说说首句提到的回乐峰 。这回乐峰在哪呢?它位于今天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附近的一处烽火台 。历代封建统治者在边塞建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烽火台 , 每当烽火点燃 , 也就是征夫戍卒拼死沙场的时刻 。李益正是在一个寒冷的夜晚 , 走上受降城 , 登上回乐峰 , 为后人勾勒出了一幅边关画面 。
显然 , 李益为我们勾勒的边关 , 调动起的不仅是我们的视觉 , 还有听觉 。如雪的沙砾、如霜的冷月 , 透出边关的寒气 , 而真正让人觉得寒气逼人的 , 还是那不知从何处吹来的芦笛之声 。凄凉幽怨的芦笛声 , 唤起了无数征人的望乡之情 。“一夜征人尽望乡” , 不说思乡 , 不说盼归 , 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 , 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这就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著名诗人刘禹锡在《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边月空悲芦管秋” , 指的就是李益这首诗 , 可见此诗在当时已广为传诵 , 影响很大 。而《唐诗纪事》中也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 , 谱入弦管 , 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
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 , 类似《夜上受降城闻笛》这样的边塞诗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 。征夫之泪、怨女之悲 , 是永远跳不脱的主题;无边瀚海、苍凉冷月、幽怨萧管、呼啸朔风 , 是诗人常用的意象 。正是在这些文字中穿行 , 我们听到了来自边关的嗟叹 , 看到了征夫戍卒奔涌的血泪和不尽的乡愁 。
两千年的封建集权建立了一套严苛的兵役制度 。为了维护统治 , 炫耀武功 , 历代皇帝不惜耗费民力 , 穷兵黩武 。唐律中明确规定 , 征兵范围在21岁到60岁的丁壮男子之间 。这意味着男子一生中最宝贵的岁月将要交付给朔漠黄沙 , 他们要远离家园和亲人 , 而且生还的可能微乎其微 。
为了逃避旷日持久的征战 , 一些农民被迫自毁手足 , 用残肢和断臂向不可抗拒的皇权作出微弱的抗争 , 而已经被征募的戍卒的处境就更为悲惨 。唐律规定:兵士逃亡一天 , 罚徒刑一年 , 逃亡十五天绞死 , 对敌作战时逃亡则随时处死;镇守边防的兵士 , 逃亡一天杖八十;宿卫兵士逃亡一天杖一百 , 情节严重者则处流刑三千里 。高高在上的冷酷皇权让征夫戍卒明白 , 飘白青丝、望断归雁是他们的生命格局 , 不可逆转 。
- 诗词歌赋|朱熹所称道的两个才女一个是李清照,另一个才女是谁?
- 诗词歌赋|“异域”角度看唐诗——初盛唐诗歌中的西域与岭南
- 诗词歌赋|观宋填词165|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出自方岳诗词
- 诗词歌赋|孟国栋 孙晓磊丨也说“衡阳雁”
- 诗词歌赋|“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用雨霖铃写尽成年人离别之苦
- 诗词歌赋|元稹大雪节气诗解读:积阴成大雪,依依惜暮晖
- 诗词歌赋|汉代无名氏的冬日相思:前日风雪里,故人从此去
- 诗词歌赋|“七刘八张十二王,天下独一房”是什么意思?房姓的祖先来头好大
- 诗词歌赋|范曾要超八大仙人,范扬要超齐白石,叔侄俩哪里来的自信
- 诗词歌赋|王国维最经典的一首词,最后2句太唯美,几乎难以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