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觉县洒拉地坡乡幼儿园辅导员:学好普通话彝族孩子们才有机会走出大山

“世上只有妈妈好 , 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 投进妈妈的怀抱 , 幸福少不了 。 ”五岁的沙马子叁话音刚落 , 整个教室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 不禁令人们忘记了窗外寒意逼人的冬雨 。
昭觉县洒拉地坡乡幼儿园辅导员:学好普通话彝族孩子们才有机会走出大山文章插图
可爱的沙马子叁(央视网采访人员 王静远 摄)
沙马子叁是一名彝族小朋友 , 也是洒拉地坡乡幼儿园大班的一名学生 。 洒拉地坡乡幼儿园位于洒拉地坡乡姐把哪打村 , 由原姐把哪打村第一幼教点和姐把哪打村第二幼教点合并组建而成 。 园长阿的子史介绍 , 今年9月他们刚搬到这里 , 由于幼教点规模相对较小 , 只有三十多个孩子 , 因此之前都是在租用的民房里授课 。
目前 , 全园共有5个教学班172名幼儿 , 按幼儿年龄段设学前班、大班、中班、小班 。 全园现有10名辅导员 , 其中专科文凭7名 , 中专3名 。
“乒乓球 , 上高楼 , 上上下下 , 左左右右 , 轱辘轱辘锤 , 轱辘轱辘叉 , 轱辘轱辘一个变成仨……”罗英是10名辅导员之一 , 此刻她正站在教室前方 , 带领孩子们一起边唱边比划儿歌《乒乓球》 。 今年22岁的罗英毕业于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汉语言专业 , 三年前她选择回到昭觉县 , 成为了洒拉地坡乡幼儿园里的一名辅导教员 。
昭觉县洒拉地坡乡幼儿园辅导员:学好普通话彝族孩子们才有机会走出大山文章插图
罗英在带领孩子们演唱儿歌(央视网采访人员 王静远 摄)
【昭觉县洒拉地坡乡幼儿园辅导员:学好普通话彝族孩子们才有机会走出大山】罗英透露 , 让彝族孩子们学会一整首汉语儿歌并不容易 , “大家刚来幼儿园的时候 , 不会说也不会听(普通话) , 就跟咱们一开始学外语是一样的” 。 如今 , 大班的孩子们基本上已经能够使用普通话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 。
昭觉县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 , 总人口34万 , 其中彝族人口占98.4% 。 “许多彝族小朋友在家里并没有说普通话的条件 , 他们的爸爸妈妈也不会说普通话” , 罗英称上了幼儿园后 , 孩子们变得越来越开朗、自信 , “小朋友在幼儿园学了普通话 , 回家后还能教自己的爸爸妈妈说普通话 , 也就是我们说的“小手拉大手” 。 ”罗英说道 。
目前 , 洒拉地坡乡幼儿园开设的课程主要以学习普通话、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主 。 “对于彝族小孩而言 , 学前学好普通话是非常重要的 。 ”园长阿的子史表示 , 许多彝族学龄前儿童因为听不懂普通话 , 在进入义务教育后上课听不懂、学习跟不上 , 导致其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 很多人就选择辍学、出去打工 。
对于这一点 , 同为彝族的罗英深有同感 。 “我小时候就是这样 , 当时我的语文老师是汉族人 , 因为听不懂老师上课在说什么 , 我的语文成绩才14分” , 正是由于自己曾经的这份经历 , 让罗英下定决心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一村一幼”辅导员 。
昭觉县洒拉地坡乡幼儿园辅导员:学好普通话彝族孩子们才有机会走出大山文章插图
彝族小朋友们在表演节目(央视网采访人员 王静远 摄)
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是“一村一幼”的起源地 。 从2015年开始 , 昭觉县按照“先近后远 , 先多后少 , 大村独立 , 小村联办 , 科学规划 , 稳步推进”的原则 , 整合边远农村校舍资源 , 采用借用村活动室或租用民房等方式 , 推进“一村一幼”建设 。 所谓“一村一幼” , 即以建制村为单位 , 一个村设立一个幼儿教学点 , 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接受到正规的学前教育 。
“以前彝族是没有幼儿园这个概念的 , 因此刚开始办学的时候 , 家长们因为不了解 , 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担心 。 ”园长阿的子史表示 , 通过不断地入户走访 , 向大家普及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 村民们越来越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儿园 , 学生人数从最初的30个 , 增加至如今的183个 , “因为家长白天要干活 , 一般是派一个家长代表 , 把附近住的几家的小孩一起送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