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还记得当年的“背诵并默写全文”吗?他们来了( 二 )


政治上,范仲淹认为最大的问题是腐败,欧阳修则认为是冗官,两人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后来范仲淹的改革触犯了既得利益者,受到打击,作为他这一派的欧阳修也被牵连贬官,但这无损他在北宋文坛的至高地位。
欧阳修是位胸怀宽广的伯乐,很多人的出名都与他有关。苏轼、苏辙、曾巩、包拯、韩琦、文彦博、王安石、司马光等人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
也就是说,唐宋八大家中,宋代这几位欧阳修都包圆了。幸好“唐宋八大家”这种头衔是明朝时才首次出现的,否则真要以为这是欧阳修有意组建的了。
说得直接点,欧阳修就是那时的大V,关注谁,谁就火。《醉翁亭记》、《卖油翁》、《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等考点就是他的大作。
韩琦也写过很多诗词,《全宋词》中录其词四首。但他的成就主要是政治方面的,为相十载、辅佐三朝,宋仁宗对他很是信任。
欧阳修对他的评价是:“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
这几位的关系很有意思。
“司马光砸缸”是耳熟能详的故事,咱们小时候都学过,故事的主角司马光长大后依然像小时那么机智聪敏,早早步入官场,但他政治上的活跃期不在仁宗朝,而在之后的英宗、神宗、哲宗三朝。
北宋比较著名的政治事件是新旧党争,王安石是变法派,新党的代表;司马光是保守派,旧党的领袖;至于苏轼,一开始是保守派,经历过一些民生疾苦后,改为倾向变法派。
于是苏轼的处境就很尴尬,新党得势时他反对变法派的激进,被贬官;旧党得势时他抨击保守派的陈腐,同样被贬官。到头来两派都不容他,常年贬官在外,远离中枢。
对于古代文学来说,这似乎并不是一件坏事。官场失意,文坛得意,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很高的成就,被视为那一时期的文坛领袖。
给咱们留下许多必背的课文,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石钟山记》等等。
除此之外,苏轼还是个美食大家,一边写诗作词,一边品尝美食,生活乐悠悠。他性情洒脱、恃才放旷、宽容大度,有飘然出尘之态,因而时人称之为“坡仙”。
再说回王安石和司马光,他们曾经是无话不谈的朋友,后来是针锋相对的政敌。
如果说苏轼在新旧党争中大部分时间打酱油的话,这两位就是撸袖子亲自上场的,斗得热火朝天、战况激烈。
王安石的政治理念是通过变法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富国强兵。这个初衷没人能说不好,但过于急切,不能尽善尽美,出现了一些弊端,造成一些恶劣的后果。
司马光的政治理念则是因循守旧,克己复礼,以古法治国,徐徐图之。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他那样有很高的觉悟和自我约束,旧党的腐败陈旧已成为朝中一大毒瘤。
新旧党争的胜负关键并不在于两位领头人,而在于统治者。
宋英宗在位时间太短,暂且不提。宋神宗是支持变法的,正是在他的支持下,王安石才有了15年的变法时间,这期间旧党受到严重打击,司马光退居洛阳,旧党官员纷纷外调地方。
这是王安石的高光时刻。
但宋英宗的皇后高滔滔反对变法,宋神宗活着时,她虽有不满,可儿子太倔强,只好听之任之,神宗死后,年仅10岁的哲宗继位,祖母高滔滔摄政,立刻提拔司马光废除新法。
王安石多年心血付之流水。
当年|还记得当年的“背诵并默写全文”吗?他们来了】然而,无论是变法的王安石还是守旧的司马光,他们的结局都不算好。王安石就不用说了,宋哲宗一继位,他就没了政治前途,郁郁而终;司马光虽得到了高滔滔的倚重,宋哲宗却极其讨厌他,认为他不懂君臣之义,亲政后一再追贬。
没错,那时候司马光早死了,但宋哲宗还是意难平。
不过,虽然司马光和王安石政见不合,两人却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朴素廉洁的清官,都有为国为民的崇高志向,在感情上都忠于伴侣,不纳通房小妾,没有红颜知己,平生无二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