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跨文化能力成未来人才刚需?沪上这一品牌赛事藏着答案


 跨文化|跨文化能力成未来人才刚需?沪上这一品牌赛事藏着答案
文章插图
“全世界有7000种语言,每种语言都是文化的产物,文化是复杂的,而新冠疫情让文化更为复杂。我们需要很小心,避免制造更多的刻板印象;面对复杂性,应以新的方式以及多种视角予以分析。”国际跨文化研究学会主席、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力行的这番话,凸显了当下跨文化能力的愈发重要。
花木兰这一中国经典故事IP,在东西方语境中拥有何种不同的涵义,又折射出怎样的文化差异?中外的传统节庆、仪式里,又透露出哪些社会心理与大众流行现象?第五届“外教社杯”上海市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在沪落幕,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承办,沪上高校学子的案例演绎与阐述,展现出了对于跨文化交流理论的深刻理解、开发案例过程中的创意才干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历经半年赛程,从30余所高校、上千人中脱颖而出的28组参赛队共84名选手,在为期一天半的复赛和决赛现场,围绕新冠疫情之下不同文化背景人群对于防疫措施的不同视角、对于电影《花木兰》的解读、跨国企业海外投资所遇到当地声音等热点话题,展开了沉浸式场景输出。案例中所涉及的文化非常多元,十组参赛选手不仅参与了题材包罗万象的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快问快答,还就中国的景点、历史人物、当下生活中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不同主题,讲述了关于中国的故事。
 跨文化|跨文化能力成未来人才刚需?沪上这一品牌赛事藏着答案
文章插图
跨文化|跨文化能力成未来人才刚需?沪上这一品牌赛事藏着答案】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孙玉看来,作为外语学习者,除了学习语言之外,还应当用有效的互动交流,去讲述中国故事。“比如,怎样将中国的抗疫经验、成果有效传播到海外,不仅要了解中国和国外不同的文化背景,还要懂得对生命、自由等概念的多元理解。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够用最恰当的方式把中国故事传递出去。”
获得特等奖的复旦大学参赛团队指导教师时丽娜观察到,在准备即兴案例的过程中,因观念不同,成员之间也会进行激烈辩论,“学科的碰撞、视角的各异,以及根据学科背景所产生的理解诠释,恰恰是在‘和而不同’中产生更多火花。”跨文化能力大赛不仅考察选手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更是对思辨能力、心理素质、舞台表现力、综合知识储备的考验。团队成员傅之君深有感触:“以前会参加一些英语演讲,一直是player,但转变为team player,需要我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现象等角度去延展思维宽度与深度。”换句话说,文化中地域差别、个人性格的差别不能忽视,这就更要具有同理心。
在全球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怎样的跨文化能力有助于加强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上海市教委国际交流处处长吴英俊谈到,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给全世界造成了巨大挑战,也给国际形势造成了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教育对外开放则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无论是构建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推动教育对外开放更高水平发展,跨文化能力都至关重要,是未来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
图片:出版方供图编辑:许旸责任编辑:王雪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