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港及海外华人界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有井水处有金庸”,形容金庸武侠小说的受欢迎程度。这句话并不夸张。不过,虽然金庸写作的武侠小说很受欢迎,金庸本人的名声在很大程度上也拜武侠小说之赐,可他老人家最擅长的事情,并不是写武侠小说。没错,你猜对了。金庸真正的老本行是办报纸。金庸先生对新闻事业的贡献,是许多人不了解的。一金庸与新闻事业的不解之缘,始于1945年。这一年8月15日,抗战胜利,全国人民都沉浸在胜利的狂欢里。21岁的金庸收拾行李,从重庆回到了家乡浙江海宁,并在《东南日报》杭州分社做了一名外勤采访人员。《东南日报》创建于1927年3月,是一份在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发行的报纸,在当地颇有影响力。顺便一提,金庸进入《东南日报》杭州分社时,社长叫许绍棣。许绍棣与郁达夫是好朋友,但和郁夫人的关系很暧昧,还导致郁达夫离婚。金庸在《东南日报》杭州分社只待了不到一年,第二年就离开报社,进入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学习,学习的课程是国际法。
文章插图
当年秋天,金庸进入著名的上海《大公报》,国际电讯翻译。从此,金庸开始了在《大公报》的10年“姻缘”。1948年3月15日,《大公报》香港分社重新开张,急需翻译人才。金庸即被派往香港,并移居香港。1950年10月,《大公报》所属《新晚报》创刊,金庸成为该报副刊的编辑,主持“下午茶座”栏目。没过多久,27岁的梁羽生调到《新晚报》任副刊编辑,主持“天方夜谭”。这两个后来武侠小说的大咖级人物,便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为了吸引读者,梁羽生和金庸先后在《新晚报》创作武侠小说。梁羽生于1954年创作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金庸于次年创作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这一发就不可收拾,1956年,金庸在《香港商报》连载武侠小说《碧血剑》。二但是,尽管武侠小说给金庸带来巨大的声誉,可他心里依然有着强烈的新闻梦想。对于金庸而言,创作武侠小说只是一门副业。于是,1959年,金庸出资8万元,他的中学同学沈宝新出资2万,两人凑了10万元,创办了《明报》。两人分工明确,沈宝新主要负责销售,金庸主要负责编务。“创业艰难百战多”,《明报》创办之初,面临着十分巨大的挑战,销路惨淡。
文章插图
由于经营困难,金庸连给员工发工资都很困难。金庸怎么办呢?他想了一个办法。他经常在给员工发完工资后,把员工请到家中玩牌。金庸的牌技很好啊,往往轻轻松松地把发出去的工资,在牌桌上赢回来。后来金庸有钱了,还是经常请员工到家里打牌。不过,这时候他就不赢钱了,改为故意输钱给他们,就当发红包。为了给自家的报纸增加销路,金庸被迫使出老办法,在《明报》上连载自己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别说,这一招还颇为有效。之前,金庸在《香港商报》上连载武侠小说,现在他转移阵地了,读者也跟着来到了《明报》,这使得《明报》的销售有了较大的提升。三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后,《明报》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并从一家侧重武侠小说、煽情新闻和马经的“小市民报章”,转变成为拥有独立报格的知识份子报刊,赢得很高清誉。到1989年,《明报》的销售量达到了18万份。这是什么概念呢?上世纪80年代,香港总人口约为600万。这意味着,34个香港人中间,就有一个是《明报》的读者。
文章插图
《明报》的成功,使得金庸信心大振。后来,他又相继创办了《明报晚报》《明报月刊》和《明报周刊》,以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系列报刊。金庸还成立了明报出版社与明窗出版社,注册成立了“明报企业有限公司”。1992年3月22日,明报企业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金庸摇身一变,成为“最有钱的作家”和“最会写小说的富商”。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明报》已成为香港最有影响力的报刊之一。许多作家都是通过在《明报》上开设专栏而出名的。有趣的是,金庸对这些专栏作家很“抠门”,稿费开得很低。林燕妮在为《明报》撰稿时,要求金庸加稿费。金庸说:“你那么爱花钱,加了又花掉,不加。”简直是神逻辑,呵呵。
- 西游记|孙悟空曾说“我若成佛天下无魔”,其实还有后一句,那才是他本意
- 女儿|林徽因女儿:很多人误会了我妈妈,她其实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 日本|我国最易被误解的三个姓氏,老百姓都以为是日本的,其实出自中国古代
- 宋江|《水浒传》中,晁盖因何不让宋江继任梁山寨主?其实目的只有一个
- 周通|水浒中4个名不符实的绰号,听绰号以为是英雄,其实根本就是讽刺!
- 单纯|慈禧墓被盗,浑身仅剩一条红裤衩,孙殿英:其实我动机单纯
- 白狮子头|纠结金刚选红皮还是黄皮?其实你根本就不会区分!
- 古代|别再被电视剧骗了,其实古代的银子丑到不能看,牙印多到扔地上认不出
- 武侠小说|金庸94岁,梁羽生85岁,黄易65岁,古龙48岁,武侠4才子寿如其文
- 结局|金庸笔下最幸运的3个反派,作恶却得善终,第一名抢了主角未婚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