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灰瓦马头墙,肥梁胖柱小闺房”。这是诸葛村人介绍自己住房特色的两句话。说具体点,外形清一色的白粉马头墙加之苏式砖雕门头,内里是清一色的木雕梁架门窗与挑晾台。最常见户型是上房三间加左右小厢房与一方小天井,叫“三间两搭厢”,又称“半合”楼。大一点“半合”前加倒座称“对合”楼,均属小户型住宅。大户人家用两个“半合”或“对合”“半合”各一个前后串联,称“前厅后堂”楼。都算不上巨宅,但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雕得满是山水人物、亭台楼阁、飞禽走兽、花鸟鱼虫。
走进清代建的信堂路83号,这是由前后两个“半合”组合成的“前厅后堂”型住宅。前一个“半合”连接两厢并包着小天井,八字形清水磨砖墙壁,严丝合缝;檐部是优美的砖雕;居中四平八稳有个很大的墨色“福”字。三间上房底层不隔不围为敞口厅,中间上方太师壁前摆着条案、八仙桌与太师椅;上房檐柱有木雕的牛腿、雀替、额枋,二层檐下有木雕的挑晾台、格扇窗。后一个“半合”高起几步石阶,表示步步高、一代比一代强之意。此时天下起小雨,淅淅沥沥,檐头顿时挂起珠串似的水帘子。
村人捐建的几十座楼、堂、馆、所,座座精雕细刻,不亚于宫殿。走进声名远扬的丞相祠堂,四周廊庑上百根挺拔的石质方柱齐刷刷地挺立,粗壮的木雕梁架把大厅高高托举,空间气势恢宏。诸葛家族的庞大严谨,规矩礼制的森严庄重,包括细部深藏的玄奥,可以任人无尽地想象、研读。
于是禁不住发问,住房为何建得方方整整?为何建得如此精美?
建得方方整整,是因为住所讲究八卦齐全,一卦不缺为吉;因为天圆地方,天地对应,住所才能阴阳平和。
汉代荀悦在《申鉴·政体》中说“天下之本在家”,家是社会的细胞,家的功能不仅仅是繁衍子孙后代,也是一个传授道德行为规范的地方。所以要建得规规矩矩,建得精美,让居者知道做人做事要认真,要严谨,要讲究完美,一丝不苟。
祠堂为何建得如此宏伟?因为这是宗法制度的象征,这是维护宗法社会制度与礼仪的执行机构。宋代《事物纪原》载:“堂,明也,言明礼仪之所。”
有幸碰到在大公堂举行的春祭。第四进后堂上方高挂诸葛孔明出山时的画像,像前陈列着神位与香案,摆放着圣猪、圣羊各一头,三牲、馒首、米饭、索面、糕点、水果等供品十八样。吉时一到,分别由主祭、引祭、内外执事、司仪及读祝等十多人担任祭祀班子,各个身穿士林长衫,头戴黑色礼帽,按程序进行祭拜。整个仪式庄严肃穆,井然有序。看到此刻,我们终于明白,家族、血缘、聚落、历史、文化的魅力与神奇所在。这是一个城市居住区里绝对不可能克隆的盛典。
运输贸易半中国
精美与宏伟,固然离不开经济基础,但更离不开家风与村风。诸葛村人几百年来一直做生意发家致富,但祖上严格规定,外出的人一不许携带家眷,二不许在外纳妾。因此,才有了村人用赚到的巨资换来的故乡的精美与宏伟。
诸葛村所在的兰溪,两宋时的“天下江南”,明清朝的“钱塘第一商埠”,二十世纪初的“民国第一县”“小上海”。县志载:“吾兰药业以濲西为著名,而濲西药业又以诸葛为独占。”先祖训曰:“不为良相,宁为良医”。诸葛裔孙历来相信“兴商致富”,认为“读书贵矣,但农工商贾,各专一业,便是孝子慈孙。”所以,读了书壮了胆,不死守土地,敢于剑走偏锋,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医药之路。
诸葛村搞贸易,条件得天独厚。村东有条石岭溪,可以乘竹排到游埠进入波澜壮阔的兰江,然后直至富春江、钱塘冮,有水上高速通道的优势。古籍谓之:“长驾远驭,设祥源庄于沪上。南则广州香港,北则津沽牛庄。”诸葛村早早享有“运输贸易半中国”的誉称。
《兰溪县诸葛镇文化志》载,仅清代康雍乾三朝,诸葛村就有半数以上男丁从事中药业,“在外地经营药业的共有350家以上”。其中规模、名气最大的天一堂,现今是国家认定的“中华老字号”,清咸丰年间,由村人诸葛锵创设。诸葛锵之子韵笙,22岁中秀才,27岁留学日本,学成归国,不谋一官半职,而是老老实实继承父业。他把天一堂扩充为药行,又经营中药材批发业务,使在兰溪收集的药材包括山货,直达上海、广州、香港,成为晚清浙中药商界巨子。史料显示,诸葛四代以上从事中医药有16家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