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婴儿哭闹,到底要不要抱?听听医生怎么说,再做选择( 二 )


在约翰·华生看来 , 完全可以把孩子当成是训练的机器 , 训练人如何输入 , 机器就如何输出 。
既然他如此有信心 , 那他的子女应该很优秀吧?
新生婴儿哭闹,到底要不要抱?听听医生怎么说,再做选择文章插图
恰恰相反 , 他的大儿子多次自杀未遂 , 后来终于在30多岁的时候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
他对父亲的评价是:“没有同情心 , 情绪上无法沟通 , 他不自觉地剥夺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种感情基础 。 ”
他的另一个儿子流浪式生活 , 靠着父亲的施舍度日 , 而他的女儿则酗酒成性 , 多次自杀 。
他的教育不仅影响了子女 , 还影响了第三代人 , 他的外孙女延承了母亲的恶习 , 酒精成瘾 , 并尝试多次自杀 。
不需要评价 , 单看这个结果 , 就知道“哭声免疫法”还是有所有的“延迟满足”不可取 , 坚持这样教育的人忽视了孩子们是有感情的这个现实 。
约翰·华生曾经在美国风靡一时 , 后来坑害了一代美国儿童 , 被美国人评价为最讨厌的人之一 。
新生婴儿哭闹,到底要不要抱?听听医生怎么说,再做选择文章插图
孩子2岁之前最需要的是安全感 , 怎么满足都不为过对小宝宝来说 , 最需要的是安全感 , 只有得到了充足的安全感 , 才会拥有健全的人格 。
“孩子3岁之前的经历 , 已经决定了人生的底色” , 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 。
家长给予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就是“一哭就抱” , 专业心理学家称:孩子哭闹5分钟之后 , 家长再过来安抚 , 孩子的世界已经崩塌了 , 这个时候已经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阴影 。
青少年犯罪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称:孩子2岁之前给予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 怎么做都不为过 。
这个时候孩子获得安全感越足 , 未来孩子的性格越阳光、健康自信 , 反之则容易带有敏感自卑易暴易怒的性格特征 。
新生婴儿哭闹,到底要不要抱?听听医生怎么说,再做选择文章插图
“一哭就抱”会不会让孩子变得更容易哭闹?接受哭声免疫疗法的妈妈们的初始是好的 , 她们不希望从小让孩子养成坏习惯 , 认为哭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
我们纵容孩子确实会有这样一个风险 , 所以才有时间限制 , 孩子还是小宝宝的时候 , 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 , 及时安抚孩子 , 当孩子2岁之后 , 就要变化方法 。
2岁之前的孩子 , 大脑还处在一种极度不成熟的状态 , 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它”境界 , 宝宝们的世界中往往只有自己和妈妈 , 妈妈给孩子越大的耐心 , 孩子越乖巧 , 反之 , 妈妈情绪稍微失控 , 孩子就变得异常淘气 。
新生婴儿哭闹,到底要不要抱?听听医生怎么说,再做选择文章插图
孩子2岁之后 , 就要改变策略宝宝到2岁的时候 , 基本上可以和家长正常沟通了 , 虽然表达方式还不完善 , 但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和方法来向家长传递个人的意思了 。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调整对孩子的策略了 , 当孩子动辄哭闹的时候 , 我们需要做的是使用一些小方法让自己变得主动 。
打个比方说 , 宝宝看动画片 , 一定要贴着屏幕看 , 妈妈说这样做伤害眼睛 , 宝宝偏偏不听 , 妈妈可以关闭电视机来引起孩子的注意 , 并要求孩子坐到沙发上去 , 然后重新打开电视机 。
妈妈的这个举动宝宝可能会哭闹 , 这个时候妈妈就要强势一些 , 等到宝宝回到了沙发上 , 再重新打开电视机 。
宝宝不知事的时候 , 哭闹即抱 , 宝宝可以正常沟通了 , 理解妈妈的意思的时候 , 想要用哭闹来威胁妈妈达到目的 , 妈妈就不能示弱了 , 如果这个时候再示弱 , 那么孩子就真的可能被养废了 。
不能把孩子当成没有感情的机器 , 不意味着就要放纵孩子我们不接受约翰·华生的“哭声免疫疗法” , 因为约翰·华生本身就不是一位成功的父亲 , 更别说是成功的育儿专家了 , 用他儿子的话说就是缺少感情的机器 , 而他也是这样对待孩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