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我等你”,胜过千万句“快点、快点”( 二 )


黔驴技穷 , 不得已 , 很多父母失去了耐心 , 就可能发生更严重的暴力冲突 。
而这 , 不是我们乐意看到的 。
要解决这个问题 , 我们首先得学习合作 。
有个咨询师讲了一个他和女儿的故事 。
他很急切的要带着女儿出门 , 去参加定时的活动 , 可临出门时 , 女儿却在水缸里玩起了泡泡 。
这种乐趣让她忽视了爸爸要出门的需求 。 这时 , 爸爸并没有催促孩子 , 而是如实的告诉孩子:
爸爸赶时间 , 要马上出门了 , 如果你愿意陪爸爸出去 , 我保证 , 回来的时候我能把这些泡泡变成各种颜色、各种稀奇古怪的形状 。
孩子听了 , 一副很感兴趣的样子 。 他也顺利的带着女儿出门了 。
我欣赏这位爸爸的智慧 。
在和孩子的相处上 , 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是会随着沟通方式和相处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 。
你蹲下来 , 站在和孩子一样的高度 , 去看到孩子此时此刻的需求 , 去理解孩子的情绪表达 , 去尊重他有自己的意愿和选择 , 才可能建立起充满温暖的合作性关系 。
这位爸爸打动我的地方 , 是他放下了自己的焦虑和急切 , 不是以高高在上的父亲身份去逼迫和催促孩子 。
如果他说“快点 , 快点 , 我要迟到了 , 你再不来 , 我就走了 , 等你一个人在家 , 没人管你!” , 相信孩子也可能屈服于他 , 陪他出门 , 但是带给孩子的是不安、威胁 , 有条件的亲子关系 。
他的做法高明的地方在于:
他寻求孩子的许可 , 和孩子达成合作 , 孩子陪他出门可以获得更多好看好玩的泡泡 , 孩子觉得这样的结果是她满意的 , 那么就顺利的达成了两个人的目标 , 孩子陪他出门 , 他陪孩子玩泡泡 。
互利共赢的同时也拥有了简单而快乐的陪伴体验 。
合作性关系的前提是理解 , 是懂得 。
当孩子赖床不起 , 上学即将迟到时 , 你要理解 , 他此时沉迷梦乡的美好远胜于起床的痛苦 , 同时让他从睡梦中清醒过来 , 调动他上学的积极性 , 而不是一直催促 。
当孩子迷恋某种游戏无法自拔时 , 你要理解 , 他对游戏世界的好奇和成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是一样的 , 他有探究的欲望 , 尊重他兴趣的同时可以和他商量建立起玩游戏的时间和规则 , 而不是以催促和威胁来应付他 。
当孩子做作业慢得惊人时 , 你要观察 , 他遇到了怎样的困难 , 又需要怎样的帮助 , 而并非简单粗暴的让他“快点、快点” 。
当你能够理解孩子 , 站在他的角度去感受他的感受 , 那么和孩子的互动就会充满爱意和乐趣 。
比起催促 , 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 也能够在和孩子的互动中创造更多充满愉快的合作性关系 。
一句“我等你”,胜过千万句“快点、快点”文章插图
04
日本漫画家益田米莉在《别说你快点快点》这本书中 , 借着一只小轮船的口说出了一个孩子的心愿 。 这或许是她的心愿 , 当然 , 也是我的心愿 。
书里写到:
别说你快点快点 。
一个个顺序不一样 。
慢吞吞 , 慢吞吞 ,
我在休息 。
我一动不动 。
为啥那么急?
那么急 , 去哪里?
一个个大小不一样 。
一个个重量不一样 。
拿我跟它们比 , 我会紧张的 。
一紧张 , 会怎么样?
一紧张 , 我就会发冷 。
一紧张 , 我就会缩小 。
四周黑乎乎的 , 我难过极了 。
难过的心情在哪里?
就在边上等着出来呢 。
一个个不一样 。
会的事情不一样 。
会的事情 , 不会的事情 。
不会的事情 , 会的事情 。
别问我为什么不会 。
我不知道的事情 , 太多太多 。
我说不出来的心情 , 太多太多 。
别拉我 。 别推我 。
一个个长短不一样 。
一个个时间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