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一个孩子,冤枉他一次就够了,别让孩子承受“不白之冤”


“毁掉”一个孩子,冤枉他一次就够了,别让孩子承受“不白之冤”文章插图
社会心理学家GeorgeHerbertMead提出“镜像自我理论” , 一个人会通过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 , 来进行自我判断 。
执笔:欧阳比文
“妈妈 , 这不是我干的!”“不是你是谁?就是你!”这天没法聊下去 。
在大人的世界中 , 小孩子即使受到委屈 , 也只有“巴掌大”那么点 。 他们还小 , 根本没经历社会的险恶 , 哪里来的委屈呢?
殊不知 , 正是父母或者说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这种“小孩无委屈”的论调 , 却可能让孩子一生活在阴影当中……
“毁掉”一个孩子,冤枉他一次就够了,别让孩子承受“不白之冤”文章插图
现实远比《少年的你》更加残酷周冬雨和易烊千玺主演的《少年的你》 , 将校园霸凌再次拉倒大家的视野中 。 陈念是名好学生 , 无意中介入校园霸凌当中 , 很快就因为自己的好心“被霸凌” 。
“毁掉”一个孩子,冤枉他一次就够了,别让孩子承受“不白之冤”文章插图
悲剧开始时 , 班主任说了一句话点亮整个电影的主题 , 他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眼血水 , 轻轻地说“离高考还剩几天了 , 还在恶作剧”……
被霸凌者受尽苦楚和委屈 , 却常常为他人所不能理解 , 闹着玩、恶作剧 , “为什么她们单单欺负你呢?”所有这些掩盖了事情的真相 , 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极端 。
“毁掉”一个孩子,冤枉他一次就够了,别让孩子承受“不白之冤”文章插图
陈念的委屈无处诉说 , 妈妈四处躲债 , 她不能雪上加霜;施暴者陈莱的母亲 , 把责任推到了死者的身上 , 我们好孩子不会做这事 , 一定是别人的责任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 , 全世界每年有将近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欺凌 , 原因包括性别、文化差异、体貌特征等等 。
然而在回到家庭中后 , 这一数字显然并没有被“平均分配” 。 因为大多数受到委屈的学生 , 都不会选择将父母作为“树洞” 。
“毁掉”一个孩子,冤枉他一次就够了,别让孩子承受“不白之冤”文章插图
孩子受委屈 , 也不愿将父母当“树洞” , 原因太悲凉今年 , 马来西亚一位17岁男生转学被霸凌 , 跳楼身亡 。 他曾给父亲发短信 , 说自己和同学关系不好 , 后来又改口解决了;他怕饭卡被人抢 , 每天带饭 , 却告诉妈妈想减肥 。
“毁掉”一个孩子,冤枉他一次就够了,别让孩子承受“不白之冤”文章插图
为什么孩子受了委屈也不说?家长的这两种做法 , 应该深刻检讨下了 。
第一 , “他打你 , 你不会打他 , 弱小者才会被欺凌” 。 如果孩子有能力解决 , 又何必求助于父母呢?过分高估孩子的能力 , 而忽略他所受的伤害 , 这是二次“霸凌” 。
第二 ,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 一定是你的问题” 。 父母的不信任 , 犹如在伤口上撒盐 , 委屈巴巴反而成为了自己的问题 , 所以我宁死不说 。
“毁掉”一个孩子,冤枉他一次就够了,别让孩子承受“不白之冤”文章插图
很多悲剧就是这样酿成的 , 孩子成为两个极端 , 要么是“讨好型人格” , 在父母面前报喜不报忧 , 将所有的冤屈都埋在心里 , 父母不再是他信任的人 。
要么在“沉默中爆发” , 用非理智的方式来反击 , 既然父母无法给我公平 , 那只有靠自己解决 , 而解决方式 , 大多是暴力!
“毁掉”一个孩子,冤枉他一次就够了,别让孩子承受“不白之冤”文章插图
“把我爸爸找来” , 最豪横的求助郑渊洁在童话作品《智齿》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 女孩儿小新在学校被人怀疑偷东西 , 老师本想着吓唬她 , 你再不说实话 , 我们就要请家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