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当兵的人”刘斌:和初恋妻子相爱一生,退休后生活怎样?( 二 )


刘斌都担纲了主角 , 并且在几年的演出过程中 , 逐渐成了他的代表剧目 。
京剧是很讲究师承的 , 刘斌先是跟随余派传人万小浦学习老生 。
之后又学习过丁英奇的马派风格 。
在演唱传统剧目的时候 , 刘斌又学过高世寿的高派艺术 。
博采众长的刘斌 , 最终在高派的门下得到了真传 。
他逐渐成了京剧团里的台柱子 。
之后从《斩黄袍》到《逍遥津》 , 再到后来的《四郎探母》 ,
刘斌此后的演出 , 多次荣获省市一级的文艺大奖 。
在京剧团的生涯里 , 刘斌组建了家庭 , 并且有了自己的儿子 。
如果他安心呆在京剧团里 , 就不会有此后的命运之路转折 。
不过每一个心中有梦想的人 , 都渴盼着自己的事业能更上一层楼 。
转眼间 , 刘斌在长春京剧团十多年了 。
1984年 , 刘斌梦想着一个更大的舞台 , 他想报考北京的京剧团 。
未曾想当天考试的时候 , 他一步走错 , 走进了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的考场 。
彼时的刘斌 , 唱了一曲京剧《打虎上山》 。
这一唱 , 直接就把考官震住了 。
在现场 , 考官就决定录取他 , 刘斌还蒙在鼓里 , 就这样穿上了军装 。
虽然说是无心插柳 , 不过刘斌在歌舞团里的发展 , 等于另辟蹊径 。
刚到团里的时候 , 刘斌从拉大幕和参与合唱一点点做起 。
他很清楚 , 如果想要做一名真正的独唱演员 , 就得从头开始学起 。
刘斌虽然学过京剧 , 而且有十年的功底 。
但是音乐和歌曲 , 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
于是 , 刘斌走进了中国音乐学院 , 开始系统地学习声乐 。
如果是其他人 , 内心可能会产生某种不平衡 。
毕竟自己十多年在京剧界已经取得一定地位了 ,
如今还要从一个学生开始做起 , 内心多少会有些芥蒂 。
但是刘斌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 。
他在音乐学院师从金铁霖、王秉锐等人 ,
从头开始学习 , 系统地进行学习 。
有了这种刻苦奋进的精神 , 学有所成只是时间问题 。
此后 , 他在团里 , 开始担任《长征组歌》的独唱和领唱 。
他的男高音 , 在接连的演出之中也得到了公认 。
刘斌的初恋李思理 , 当年和他同在长春京剧团 。
李思理是名门世家 , 她在京剧团里是首席琴师 。
年轻的刘斌刚到团里的时候 , 经常找李思理一起练功 。
一来二去 , 两个人渐渐产生情愫并最终走到了一起 。
随着刘斌的事业转向了音乐领域 , 李思理也从长春调入了歌舞团里 。
事业上的一起奋进 , 让刘斌在军队这所大熔炉里成长很快 。
他在随后曾连续四届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声乐比赛 ,
并在民族唱法专业组的比赛中屡获大奖 。
34岁那年 , 刘斌获得了全军文艺汇演一等奖 。
之后刘斌的演出走出了国门 。
尤其是在日本的一场演出 , 除了五场音乐会 ,
还有一场合唱人数达到五万名的《欢乐颂》 。
可彼时的刘斌并不懂德文 , 这对他来说将是一场巨大的挑战 。
于是在正式演出之前 , 刘斌开始了通宵达旦的现学 。
正式演出的当天 , 面对着体育馆里的十几万观众 ,
刘斌用德文领唱了《欢乐颂》 。
体育馆里排山倒海的欢呼声 , 让刘斌的歌声也得到了某种升华 。
那次之后 , 刘斌回到北京 , 专门到外语学院学习外语 。
多掌握一些世界名曲 , 在之后的对外演出中就能游刃有余地发展 。
刘斌的音乐素养和文化素养 , 也在不断得到完善 。
与此同时 , 作为一名军人 , 让他的歌声产生更大的轰动效应 。
则是一首《当兵的人》 。
《当兵的人》这首歌 , 创作于1994年 。
歌词是由王晓岭创作的 , 他曾在十年前参加过对越作战 。
时隔十年 , 他再次回到当年的前线 , 看到战友们的墓碑不觉感慨万千 。
之后 , 王晓岭便写出了歌词《一样不一样》 。
最初歌曲的定位是抒情 , 但歌曲出来后的效果并不满意 ,
于是 , 王晓岭就找到了作曲家臧云飞以及战友文工团的刘斌 。
三个人一起进行了再创作 , 臧云飞建议 , 把歌曲的名字改成《当兵的人》 。
之后 , 臧云飞和刘斌完成了谱曲 。
从此 , 一首激昂的曲调 , 便传唱在了大江南北 。
随后 , 刘斌凭借这首歌 , 夺得了1995年第四届文艺大奖 。
1996年 , 在军旅歌曲大赛专业组的比赛中 , 这首歌又斩获金奖 。
刘斌在歌坛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 而这首歌也成功塑造了新一代中国军人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