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身|风沙地变身的“绿色长城”( 二 )

风沙如猛虎 , 盐碱似野狼 。 防风治沙 , 改造生存环境 , 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 , 是故道上的百姓最大的梦想 。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 , 政府开始着手改造这片沙漠化的土地 , 并成立了豫东沙荒管理处 , 围绕“固风沙、除涝灾、治盐碱” , 领导十余个县的干群沙荒造林 , 在黄河故道两岸、风沙浪口 , 营造一条西起申集、东至甘庄的立体防护林带——申甘林带初见雏形 。

1953年4月 , 沙荒管理处撤销 , 成立民权林场 , 经营面积11万亩 。

上世纪60年代初 , 连续3年的自然灾害 , 中国社会陷入困难时期 , 申甘林带遭遇厄运 。 那时候林带槐树多 , 老百姓四处逃荒 , 树叶也成了美食 , 大量树木连枝带干都被毁掉了 。 不过 , 申甘林带也拯救了很多老百姓的生命 。

但代价是巨大的 , 整个申甘林带大部分遭遇破坏 , 风沙再起 。

/ 现状 /

这里成了“天然氧吧”

灾害过后 , 民权林场收归国家林业部 , 宁陵林场、睢县林场和杞县林场均属民权林场 。 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 接下来的几年里 , 申甘林带焕发勃勃生机 , 造林好形势前所未有 。

李传启介绍说 , 林场目前经营面积为6.9万亩 , 有林地面积5.5万亩 。 林木蓄积总量18.7万立方米 , 林木年生长量1.7万立方米 , 森林覆盖率79.7% 。

党的十八大以来 , 林场转变经营理念 , 调整经营方式 , 把原来以生产木材为主转变为以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为主 , 把原来利用森林获取为主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 。 大力调整树种结构 , 把原来以生产木材为主的杨树、泡桐逐步更换成优质乡土树种和观赏性较高的珍稀名贵树种 , 如:银杏、美国红枫、苦楝、紫荆等 。 目前 , 民权林场已建成各类生态纪念林七处 , 国家种质基因库三处 , 园中园的“千树园”项目正在建设落实中 。

从刺槐、杨树、泡桐 , 再到银杏、苦楝……民权林场人一代接着一代干 , 种下的树木也代代更新 , 在黄河故道上创造了万亩林海 。 如今 , 漫步万亩林海 , 犹如置身天然氧吧 , 申甘林带 , 不但成了防风固沙的“绿色长城” , 也成了大家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

/ 延伸 /

林下经济焕新颜

2015年 , 民权申甘林带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生态公园 , 又获评“中国森林体验基地”称号 。 “绿色效应”不断惠及周边 , 现在的申甘林带成了旅游观光胜地和“天然氧吧” 。 同时 , 林场积极引进 , 大力推广和应用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和新技术 ,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 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 , 在林地内种植苗木、花生、西瓜、蔬菜、花卉等30多个品种 , 亩收入2000余元 , 并在林下种植了丹参、党参、板蓝根、药菊花、草决明等20余种药材 , 经济效益较为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