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请指教|这档综艺,想直接劝退


导演请指教|这档综艺,想直接劝退
文章图片
导演请指教|这档综艺,想直接劝退
文章图片
导演请指教|这档综艺,想直接劝退
文章图片
导演请指教|这档综艺,想直接劝退
把电影导演放进综艺节目中来PK , 会怎么样?
众所周知 , 综艺节目一贯喜欢用“竞赛制”来加强其观赏性和争议性 。 倘若竞赛要素简单 , 如《奔跑吧兄弟》《最强大脑》等 , 观众对结果一般就没什么争议;而到了评判唱歌、舞蹈、演员演技等相对复杂的事物 , 就有点不好比了 , 不过至少总还能讨论出个大概来 。
而电影可谓是当代最为复杂的艺术形态之一 , 是导演、编剧、演员、美术、后期等工种的有机结合体 , 将以上要素单独拆分出来进行比较就已经很难 , 糅在一起更是无从下手 。 即便是各大国际电影节 , 每年评出的结果也是颇多争议 , 倘若做成综艺来比拼 , 会是个什么效果?
目前看来 , 并不是很好 。
截至发稿 , 《导演请指教》豆瓣评分
节目设置
《导演请指教》的节目机制设置是:第一阶段 , 导演们被两两分组 , 相互PK 。 前期的项目筹备时 , 导演坐一块 , 演员坐一块 , 相互抛橄榄枝提供意向 。 做出来的短片现场公映时 , 由200位大众观影组和50位专业鉴影组来进行评判 。
短片放映过程中 , 会让观众一边看一边选择是否离席 , 当选择离席的观众达到120人时 , 影片将自动停播 。 停播或者放映完毕后 , 再让台下的观众、影评人和制片人说出自己的想法 。 制片人再根据观众和影评人的反馈 , 来决定是否和导演合作 。
节目组如此设置赛制 , 用意明显 , 就是在模拟行业的“残酷”现实:对于资源傍身、有成功作品及丰厚人脉的导演 , 无论拉投资还是请演员都很容易 。 但对于没有作品 , 或者有作品但成绩很差的导演 , 就只能从挑选方“沦落”成被挑选方——比如金扫帚奖获得者、拍出豆瓣2.2分《逐梦演艺圈》的毕志飞就说什么也没有演员愿意与之合作 , 即使有再多奇思妙想也无法得到验证 , 根本没机会给自己“翻案” , 于是落入了鸡生蛋蛋生鸡的窘境 , 最后只好求助外援才得以继续 。
《导演请指教》
而根据观众“离席”的数量来决定是否将影片停播 , 反映的其实就是市场和排片率:现实中 , 倘若一部影片的上座率和口碑都一路走低 , 影院经理为了不影响赚钱 , 自然就会调低这部影片的排片 , 影片后续能触达的观众数量自然就愈发减少 , 进入恶性循环 。
至于后续观众、影评人和制片人的意见交流环节倒并不特殊 , 无非是前两个环节的补充 。 倘若操作得当 , 倒也不失为一次向观众普及电影行业知识的好机会 。
相比其它传统行业 , 电影业一贯缺乏明确标准 , 更像一个人情往来的江湖 。 对资方而言 , 找到一个合适的项目难如登天;对新人而言 , 由于进入渠道不通畅 , 为了立足 , 处女作大多只能自费或者以私人关系拉融资 , 半路把钱烧光的例子比比皆是 。
《导演请指教》似乎想把自己定位成一档中介式的节目:尽量模拟出一个现实世界的微缩模型 , 好让大众能够一窥行业的真实生态 , 从而能够更加理解并尊重优秀电影业内人士的不易 。 理想情况下 , 也能筛选出好导演 , 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关注 , 将流量和业内资源往他们身上做倾斜 。
看起来什么都兼顾到了 。 然而理想很美好 , 现实却往往乱七八糟 。
孤芳自赏
作品拍完后 , 检验水平的时候到了 。
第一个片子就吵了起来 。 “学院派”的代表 , 北京电影学院硕士、中国电影摄影师协会会员相国强选取的IP是《哪吒闹海》 , 然后拍了一个重庆草根小孩打架的故事 。 整个故事逻辑不足 , 也没抓住观众 , 场上反馈不佳 。 制片人方励给出的评价是“没有情感” , 而香港导演、制片人王晶则更加犀利 , 表示这样的影片自己“最少拍过五六十部 , 我公司就有五部”、“当喜剧也不好笑” 。
影评人王旭东却对相国强表示力挺:该给的信息 , 不管“看到没看到 , 导演都给了” 。 言下之意一目了然:你没看懂 , 那只能怪你自己水平低 。 面对大众质疑 , 不断抛出“生存危机”、“面对舆论的屈从”、“父权的压制”等大词虚词 , 甚至还上升到了人身攻击 , 直指“王晶做不了王家卫” , 让场上气氛一度陷入尴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