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冯建海原创丨也是云山雾罩的


国际空间站|冯建海原创丨也是云山雾罩的
文章图片
也是云山雾罩的
——读中国科学家首次揭示雷暴云顶放电的光学特征
文/冯建海
对于科学研究 , 我是很佩服的 , 很感兴趣的 , 尤其是我国科学家 。
我读 , 感觉这篇文章说得云山雾罩的 , 我寻思 , 深度问题可以云山雾罩 , 因为我不懂 , 但对于肤浅问题 , 不能云山雾罩 , 因为我可以提出疑问 。
我提出我的疑问 。
有语法问题 , 复制:
结合国际空间站搭载的高时空分辨率光学观测资料 , 首次揭示雷暴云顶放电的光学特征 。
怎么“结合国际空间站搭载的高时空分辨率光学观测资料”?
请问:国际空间站怎么把“观测资料”带上了国际空间站?不需要吧 。
画蛇添足的形容词 , 复制:
诱发绚丽的中高层大气放电现象 。
这与“绚丽”基本没有关系 , 科学就是朴素 , 科学就是本质 。
用词唐突 , 复制:
雷暴云顶型放电通常始发于雷暴过冲云顶和平流层区域 , 会显著影响对流层顶附近的温室气体含量 。
这里说的“温室气体” , 我觉得唐突 , 这里怎么称为“温室气体” , 应该再加以解释 。
不大令人信服 , 复制:
首次发现一类特殊的云顶放电信号——负极性NBE(双极性窄脉冲)总是伴随着蓝色337纳米光谱辐射 , 但并不伴随着普通闪电的777.4纳米辐射 。
既然是“特殊” , 就别用“一类” , 可用“一种” 。
我不大相信这种自然现象有什么特殊 。
既然是“负极性”了 , 怎么括号里还来个“双极性”?
NBE翻译成双极性窄脉冲 , 那它是由什么英文缩写的?我知道的“脉冲”的英文是pulse , 而NBE里没有“P” 。
还是不大令人信服 , 复制:
纠正了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NBE放电不发光的传统认知 。
“放电不发光”?前面还说了“绚丽的中高层大气放电现象”呢!
结论表述也感觉矛盾 , 复制:
审稿人认为 , 该工作展现了混合长基线天电阵列对雷暴云顶细微放电的强大探测能力 , 对解决困扰闪电领域长久以来的科学问题和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这篇文章配有一段视频 , 视频里有这样台词:场面震撼十足 , 且文章里还有“绚丽的中高层大气放电现象” , 怎么“审稿人认为”是“细微放电”呢?
视频里还有台词:首枚引雷火箭 , 成功触发闪电 。
这句话也不是很讲通 。
我觉得 , 应该这样说:首枚引雷火箭 , 成功制造闪电 。
制造闪电 , 应当是这个科研团队的任务之一 , 不是“触发” 。
我畅想这个引雷火箭的原理 , 是不是把一段很长很长的电缆绑到火箭上 , 把这段电缆通过火箭发射到云端 , 来个云层与大地之间的人为短路 , 这样会急剧放电 , 就制造了闪电?
文中所说“混合长基线天电阵列”中的“长基线”是不是对应我畅想的?
根据现成经验 , 还用引雷火箭吗?建一个高耸的铁塔就够了 , 避雷针就是引雷针 。
我们的终极目的不是探测雷电现象吧 , 因为雷电形成原理与雨的形成风的形成一样 , 我们早就熟知了 , 不是“困扰”了 , 困扰的应该是如何利用雷电 。
我也唐突一句 , 也不知这种“337纳米光辐射”是不是由这枚“引雷火箭”本身辐射出来的 。
(根据2021年11月19日 10:23 新浪科技综合 。 写于2021年11月21日星期日)
【国际空间站|冯建海原创丨也是云山雾罩的】【作者简介】冯建海(男) , 山东济宁鱼台人 , 1964年生 , 1985年考学来济南 , 学士 , 从事无线电技术工作 , 发表若干篇技术方面文章 , 也喜欢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