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将来是他们来学习!”海归科学家钻研“酶”30年,终成业界翘楚


卫星|“将来是他们来学习!”海归科学家钻研“酶”30年,终成业界翘楚
文章图片
卫星|“将来是他们来学习!”海归科学家钻研“酶”30年,终成业界翘楚
文章图片
卫星|“将来是他们来学习!”海归科学家钻研“酶”30年,终成业界翘楚
40年代的青霉素 , 50年代的脊髓灰质炎疫苗 , 70年代的器官移植 , 再到如今的PD1、CAR-T癌症治疗技术 , 每一次人类生命质量的飞跃都离不开科技进步的推动 。
“下一个改变人类命运的很可能就是辅酶类物质成品” , 港中文大学教授王骏这样预测 。 除了大学教授 , 王骏还有一个身份——全球唯一一间具备完整酶制剂产业链、且在该产业链所有主要步骤均拥有世界领先技术的生科企“港基因”的创始人 。
 一.“我们的科研经费不到人家的零头”
1978年 , 作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的尖端人才 , 王骏被选为首批赴美留学生 , 到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学习分子生物学 。 在这里 , 王骏深刻感受到了两国间科研实力悬殊:“学校一年的科研经费是3亿8千万美金 , 我们全国100多个科学院经费加起来还不到1亿 。 ”这让王骏更加坚定了学成归国、改变国内科学状况的信念:“现在美G是我们的老师 , 将来就是他们到中国学习了 。 ”
 在校期间 , 王骏结识了一位思路颇为开阔的师兄 , 他引导让王骏爱上了“定向生物催化剂” 。 在这个领域 , 科学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求 , 模拟自然界生物演变历程 , 人为设计、驯化、创造前所未有的生物催化剂 。
王骏表示 , 除了个人兴趣 , 生物催化剂对整个生化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生物催化剂工艺简单、产品质量高、绿色环保 , 优势十分明显 。 但囿于合成技术成本高、无法适应工业化生产的环境和条件、常常需要昂贵的辅酶等原因发展受限 。
学成归国后的王骏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和生物化学系任教 , 但课余还是会抓住一切时间钻研如何优化定向酶催化技术 。
二.“科研不转化就是浪费钱”
王骏说:“做科研就是要把所学、所研化为所用 , 否则就是浪费金钱 。 ”抱着这样的信念 , 他在2004年成立了“港基因” , 公司核心人员基本都是他的学生 。
但一群从象牙塔里走出的科学家 , 虽然在自己的领域都是大牛 , 对市场却不甚了解 , 一时间无法找到充分发挥才能的领域 , 工作重心还是放在搭建生物酶平.台 。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2013年 。 当年12月 , 新南威尔士大学生物学教授David Sinclair在《细胞》上发文称 , 一种名为β-烟酰安的物质可以转化为体内辅酶Ⅰ , 后者的减少是身体老化的重要原因 。 而补充上述物质一周后 , 22个月大的老龄实验鼠的线粒体稳态、肌肉健康等变老关键指标回到了6个月大状态(相当于人从60岁恢复到20岁水平) 。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 ”王骏说起此事十分激动 。 辅酶Ⅰ是人体内用途最广泛的辅酶 , 负责生产体内95%以上的能量 , 调控人体数百项代谢反应 。 近几年的科学研究更进一步揭示其是维持长寿蛋白Sirt家族、恢复DNA和维持免役体系的关键 。
 这一发现也让王骏对“港基因”未来方向有了清晰的认知:β-烟酰安的生产和提纯工艺复杂 , 价格居高不下 , 我们可以通过生物酶法的技术沉淀降价 。 于是 , 在看到Sinclair论文发表的第二天 , 王骏就召集同事开会讨论方案 。
历经4年研究后 , 针对β-烟酰安的定向酶催化技术终于研发成功 , 成品“艾木茵”也成功入市 。 王骏教授说:生产过程中涉及5、6个生产步骤 , 我们每一步都比国外的竞争对手降低50%以上 , 最终实现了成本95%的降价 。 “艾木茵”落地当年就在港岛名牌节上被评为“最受消费者喜爱品牌” , 进入内地京东等渠道后 , 累计出货20万瓶 , 复购率达50%以上 。
值得一提的是 , 港基因成为了David Sinclair实验室的唯一原料供应商 , 两位科学家成了知己 , Sinclair教授还特地邀请王骏为自己的著作《可不可以不变老》中文版作序 。
 左:王骏教授 右:David Sinclair教授
三.全民健康活到百岁
“几年前 , 只有1000人知道用β-烟酰安延缓老化 , 大部分还是科学家 , 现在全世界起码有1000万人都知道它的存在 , 港基因是贡献了重要力量!”从大学教授到企业家 , 在王骏看来 , 变的是身份 , 不变的是“做学问”的本质 , 但成为企业家却能让更多人真真切切地享受到科研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