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文综选择题咋样才能错五个以内

咨询请前往付费咨询模块或添加微信,购买资料、习题及课程可加微信
引导阅读:
第三次更新:
1.文综到底考的是什么?
2.政治大题为什么这么难?为什么套模板会得低分?
3.历史论文真的没有规律可循吗?
4.地理大题为什么总会翻车?
第二次更新:历史分题型选择题法
第一次更新:地理选择题分析示例
最初原文:文综(政治、历史、地理)复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回答已更新,相关例题也已同步更新---------------

2019.11.1第三次更新
很多人让我再更新一下,我就继续写点什么吧。
本来是无心插柳的一篇回答,却意外收获了大家的广泛好评。这一年我给几十个学生讲过课,也编写了一些资料和讲义,比较庆幸的是,自己对于文综这个综合性学科的认识更深刻了。
想必看这个回答的大多数人都是高三的学生,即使不是,应该也是以高考为最终目的的考生。所以,这次更新主要从高考的角度再认识一下文综三科与高考的对接。
下面是本次更新的主要内容:
1.文综到底考的是什么?
2.政治大题为什么这么难?为什么套模板会得低分?
3.历史论文真的没有规律可循吗?
4.地理大题为什么总会翻车?

以下进入正文:
1.文综到底考的是什么?文综考试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2012年之前,以大纲卷为例,强调知识立意。第二阶段:2012~2016年全国卷,强调能力立意。第三阶段:2017年至今,强调素养立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翻看一下2012年以前的大纲卷(没错,当时的全国卷就叫大纲卷哦~),看看上面的题目,并和现在的题目对比一下,是不是简单得多?是不是基本上都能靠死记硬背解决?
而随着全国卷的序幕一拉开,再看看试卷,是不是和大纲卷是两种风格?
那么问题来了,全国卷和大纲卷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没错,就是从知识到能力素养的转变。
「能力」和「素养」这两个词,我相信也是大家进入高中后接触的最频繁的一个词,也可能是对大家来说最虚无缥缈的一个词。
不过,「能力」和「素养」尽管重要,却没有重要到脱离基础知识专门去阅读大量的学术著作的地步。特别是一些学术著作,给大学生看都有点吃力,更别提叫一个基础知识仍然十分薄弱的高中生去看,这无异于南辕北辙,也是对高考所考查的「素养」的一种误读。
我不否认部分天资聪颖的同学具备在高中阶段看这种学术著作的能力,但是注意,这种方法不适合所有人。这部分天资聪颖的人哪怕不看学术著作,他们的文综都会有一个不错的成绩。
因此,最合适的方法就是,做高质量的题,并且围绕着题目去发掘其中蕴含的思维和能力,阅读相关的背景材料和素养拓展材料,最后将解题方法与能力思维相结合。

2.政治大题为什么这么难?为什么套模板会得低分?政治大题为什么难?
很简单,因为要提高区分度,因为要选拔人才。
ok,请你好好回想一下,每次考试对完政治选择题答案之后,周围人是不是错的都比较平均,不会出现差异特别大的情况。大部分省重点政治选择题平均分都能达到30分以上。
因此政治大题的难是必然的,因为要提高区分度。至于为什么套模板会得低分,应该也显而易见了。

(2017年全国1卷政治第40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1)《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10分)
答案:
①选择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词,集中展示中国诗词的魅力(3分)此给分点主要说明诗词大会节目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所选诗词内容的精品性(代替:该节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先进健康有益的文化/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给1分;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给1分)。如考生有类似的表述,可酌情给2分。
②重视挖掘诗词的深刻文化内涵,引导人们向美向善(3分)此给分点主要说明诗词大会节目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所选诗词作品的文化内涵(民族精神、道德价值1分)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分)。如考生有类似的表述,可酌情给2分。
③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2分)此给分点主要说明诗词大会节目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其传播方式的新颖性、生动性。如考生有类似的表述,可酌情给1分。如、大众传媒、现代科技等给1分;文化创新不给分。
④激发民众内心的这个诗词文化情结,引导民众广泛参与(以人民为中心、导向、立足、面向人民)。(2分)此给分点主要说明诗词大会节目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能激发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参与热情。如考生有类似的表述,可酌情给1分。文化自觉、自信不给分。

分析:
初看答案,大家可能第一感觉就是,为什么答案好像在抄材料?为什么答案的内容好像与书本上的知识没有关系?
请记住一句话:高考来源于教材,但必定高于教材。
这道题和以往所做的题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在题干中特意加上了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大家仔细想想,命题人可能会把一句无关紧要的话放到这么重要的位置吗?显然不会。
那这句话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呢?
再看题目,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有原因,就有措施,有措施就有影响,有影响就有进一步的影响。事实上,这是政治大题思维非常重要的一点,逻辑链条思维。在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原因——措施——影响——更全面的影响”这个逻辑链条。
那么,这句话的作用就出来了,它告诉我们,这个案例的原因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全面的影响是“成功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以剩下要留给我们补充的,就是逻辑链条中的“措施——影响”环节。
措施就在材料里面,分层归纳之后,再合理运用演绎思维推断出其对应的影响。
这道题不就轻易解决了吗?

3.历史论文题真的没有规律可循吗?也许这个问题是困扰大多数同学的一个问题,总觉得历史论文是千变万化没有规律的,但事实则不然,历史论文既然长期稳定的被用作高考选拔的一道题型,那么必然有它的合理之处。
既然合理,就意味着绝对有规律去破解。
事实上,历史论文的本质是什么,不就是对一个历史事件、历史观点、历史材料的评价与论述吗?
因此,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把历史论文的本质分为两大类,即自命题式论文和创新类论文。
大致来说,14~15年是这两种题型的分水岭,14~15年之前以自命题式论文为主,之后以创新类论文为主。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它们的共同点都是要建立一个框架。
(单纯提取信息类的论文题除外,这类论文题只考查考生提取和归纳整理历史信息并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近两年这种题型几乎绝迹)
建立一个框架,最方便的也就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进行构建。框架出来之后,再运用已掌握的史实进行填充就可以了,这样的论文就变得有血有肉,十分丰满。

4.地理大题为什么总会翻车?地理大题是很多正在备考的同学的眼中钉心头刺,都说地理大题难,但实际上,很多同学连做地理大题最基本的方法都不知道。
分点作答,这应该是一个常识了吧?但是,如果我告诉你,有的大题根本就不用分点作答,甚至分点作答根本就是错的呢?
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道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南疆策勒恰哈桥是315国道上的重要交通设施,以前旧桥极少受风沙危害。后来紧邻旧桥建设了高度、长度、宽度均大于旧桥的新桥。新桥采用一级公路的标准进行建设,靠近新桥的沿线路段全部采用双波式的波形板护栏,波形板护栏在理论上是一种特殊的沙障,无护栏的路段没有路面积沙。自恰哈新桥建成投入使用以来,3~9月桥(路)面风沙堆积成为困扰交通的重要难题。图1为恰哈新桥所处的位置示意图,图2为恰哈桥平面示意图以及沙害发生位置示意图,以及恰哈新桥和恰哈旧桥的实拍图。



(1)推测当地修建恰哈新桥的原因。(6分)

ok,我们来看看这道题。
当地修建恰哈新桥的原因,当地为什么要修建新桥,我们首先看新桥和旧桥的区别,新桥的长度、宽度和高度都大于旧桥,那么肯定是旧桥不能满足车辆通行的需求了。为什么旧桥不能满足车辆通行的需求了呢?很显然,因为过往的车辆相比之前增多了,而这又是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好,我们接下来整理一下思路。很明显,我们刚刚是按照由果溯因的逻辑顺序进行思考的,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修建恰哈新桥的根本原因就是城市化发展,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点吗?并没有,因为诸如交通需求增加等等都是由城市化发展引申出来的。
那么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城市化发展」是「交通需求增加」的原因,「交通需求增加」是「城市化发展」的结果;「交通需求增加」是「恰哈旧桥无法满足现有的交通需求」的原因,同理「恰哈旧桥无法满足现有的交通需求」是「交通需求增加」的结果。
这几个层次彼此之间构成了因果关系,缺一不可,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逻辑链条。这就是演绎式思维,不同于分点作答的归纳式思维,其特点在于不分点,只分层次。至于还有什么样的特点和题型,就自己去思考吧哈哈。
我们来看一下这道题的答案:
旧桥道路狭窄,能容纳的车辆通行量较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往返恰哈旧桥的车辆大幅度增加;旧桥承担不了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通行压力逐渐增大。因此在旧桥的基础上修建了高度、长度、宽度均大于旧桥的新桥。(每点2分,共6分)

第三次更新完毕,再次感谢大家!
2018.3.18第二次更新
历史
在前面的回答内容中,我强调了选择题分题型训练法。经过了将近三个月的训练之后,现在用这个方法可以稳定在不错到错一两个左右的水平。
统计了一下近年高考的题型分布,如下图。



由统计表可以看到,新课标全国卷主要是以现象说明题和现象分析题为主。
1.现象说明题:主要强调的是对史料的信息提取和归纳说明能力。对题干中所给予的现象进行整合。即答案来源于材料。这七个字是解题核心。
题型分辨方法:题干中明显含有“这表明”“这反映”“这说明”的字眼。

例题分析
(现象说明题)《论语》在汉代不受重视,只被看作辅助读物,《孟子》在北宋之前连经书都不算,南宋朱熹对《论语》《孟子》加以解释后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这表明
A.四书为阐发孔孟思想而作
B.传统儒学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C.理学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产物
D.魏晋战乱使儒学传统断绝

选这道题的原因,即这道题是2016年全国I卷第24题的一道变式题。
现象说明题,首先要明确,材料里面介绍了一种怎样的现象,四个选项中哪个选项能够全面反映材料内容。
本题中的现象:
1.《论语》《孟子》在汉代和北宋不受重视,文学地位较低。
2.朱熹加以解释后成为经典。
整合思路:《论语》《孟子》两本书经过朱熹解释后地位上升
查看选项:B项是对材料反映的现象的说明,选B

2.现象分析题:主要强调的是对材料所给予的信息的提取以及对于现象的史学解读。首先要明确材料反映的是什么现象,然后再深层次的分析背景、原因、条件、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即答案不来源于材料,材料只是提供背景作用。这一句话是解题核心。
题型分辨方法:题干中含有“这个做法”“这个措施”“这是因为”

例题分析
(现象分析题)古罗马时代的行省议会一年召开一次,内容包括议决对即将卸任的总督的投诉,投诉直接提交元老院或皇帝,皇帝的回复直达行省议会。行省议会设置的主要目的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