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人人爱张汤,人人恨张汤


戚继光|人人爱张汤,人人恨张汤
刘勃
汉武帝时代 , 酷吏特别多 , 其中张汤最著名 。 司马迁笔下的张汤 , 有两个细节令人过目不忘 。

一个是审讯老鼠 。 张汤小时候 , 家里的肉被老鼠偷了 , 连累他挨了父亲一顿打 。 张汤就挖老鼠洞 , 抓住老鼠审判 。 刚巧这时候 , 张汤的父亲回家 , 看见儿子走审讯流程、写判决书 , 简直是老狱吏的水平 。
二是“腹诽”的罪名 。 有一天 , 一位客人对大农令颜异说起国家新政策的坏话 , 颜异嘴巴动了动 , 没有回应 。 张汤就向汉武帝举报:颜异嘴巴动了 , 自然是有话想说 , 想说而不说 , 一定是坏话 , 这就叫“腹诽” 。 身为九卿之一 , 对政策有意见 , 不来向皇帝反映 , 却在那里腹诽 , 这是死罪 。 就这样 , 颜异被判了死刑 。
这两个小故事 , 戏剧感都很强 , 使人感觉张汤就是一个天生的酷吏 。 但实际上 , 张汤的形象要复杂得多 。
讨人喜欢的“酷吏”
张汤的仕途履历 , 大多和司法、监察有关 , 这些工作都很容易得罪人 , 但他经得起360度考评 。
对前辈高官 , 张汤非常恭谨 , “造请诸公 , 不避寒暑” 。 但他媚上却不欺下 , 做了大官之后 , 仍然很谦和 , 一点不摆架子 。
身为张汤的下属 , 会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个好领导 。 向汉武帝汇报工作 , 挨了批评 , 张汤会说:“这是我的错误 , 之前我的下属已经告诫过我不要这样做 。 ”建议提得好 , 得到表扬 , 张汤会说:“这不是我自己的主张 , 是我的下属的意见 。 ”
普通民众也喜欢张汤 。 张汤喜欢严惩豪强 , 弱势群体犯了罪 , 哪怕确实应该依法惩处 , 他也会设法向皇帝说明罪犯的难处 , 要来特赦 。
这样一个人 , 怎么会是酷吏呢?
要解释也很简单 。 张汤做上面这一切 , 主要不是因为善良 , 而是因为聪明 。 也正因为聪明 , 张汤特别清楚 , 自己的前途归根结底掌握在谁手里——那当然就是汉武帝 。
张汤接手的第一个特大案件 , 是皇后陈阿娇用巫术诅咒皇帝的案子 。 那一次 , 张汤的酷吏作风得到充分展示 , 最后杀了300多人 , 陈皇后也因此被废——敢对皇后这么狠 , 当然是看准了汉武帝夫妇感情不好 , 早憋着废皇后的心 。
后来 , 张汤又审理了淮南、衡山、江都几个诸侯王的谋反案 , 做法是“皆穷根本” , 处死了上万人 。 汉武帝想轻判几个人 , 张汤竟一反常态 , 据法力争 , 认为这些人非处死不可 。
众所周知 , 打击诸侯王是汉武帝一朝的基本国策 , 但他又不愿显得太漠视亲情 。 面对一个“外施仁义而内多欲”的皇帝 , 张汤的表现当然不奇怪——按照角色分配 , 完成自己的表演而已 。
总之 , 张汤的作风是凡事顺着汉武帝的心意 , 皇帝想严办谁 , 就严办谁 , 而且一定办得特别漂亮 , 让围观者也没话可说 。 皇帝推崇儒术 , 张汤的判决就要在法律依据之外 , 上升到儒家伦理的高度 。 他特别招了一批精通《尚书》《春秋》的博士弟子 , 重大案件的判决书上 , 一定会引用几句圣人的言论 。
明代的大才子王世贞 , 读史的时候提出过一个疑问:张汤的儿子是张安世 , 父子俩都是出类拔萃的聪明人 , 为什么张汤刻薄而阴险 , 张安世谨慎而谦恭呢?
父子性情差别大 , 固然是常有的事 , 但张汤的天性也未必就是“刻而险” 。 他之所以成为酷吏 , 是因为汉武帝需要酷吏;如果换一个需求完全不同的皇帝 , 张汤也许会成为一个作风完全不同的官员 。
“长君之恶”与“逢君之恶”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 , 张汤升任御史大夫 , 虽然排名在丞相之后 , 但因为负责监察工作 , 震慑力还在丞相之上 。 这时他最重要的工作 , 是参与国家财政的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