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边境|一个院子两个国家:吃饭在中国,睡觉在缅甸


中缅边境|一个院子两个国家:吃饭在中国,睡觉在缅甸
文章图片
中缅边境|一个院子两个国家:吃饭在中国,睡觉在缅甸
文章图片
中缅边境|一个院子两个国家:吃饭在中国,睡觉在缅甸
文章图片
中缅边境|一个院子两个国家:吃饭在中国,睡觉在缅甸
文章图片
中缅边境|一个院子两个国家:吃饭在中国,睡觉在缅甸
“雪净胡天牧马还 , 月明羌笛戍楼间 。 借问梅花何处落 , 风吹一夜满关山 。 ”两国边界 , 塞外风光 , 惹人羡艳 。
在院子这头 , 是中国关内大好河山;院子那头 , 是缅甸莱湖好风光 。 这情形听起来像是在梦里 , 令人难以想象 。 然而 , 在中缅边境 , 瑞丽屯洪寨边 , 一个纯朴的傣族农民的家里 , 这却是已经延续了数十年的日常 。 这位傣族农民叫项补 , 在他家的院子里 , 树立着中缅边境上有名的84号界碑 。
一、一地两国
国与国之间的边界向来大多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 。 但当1960年 , 中国与缅甸商榷边境线时 , 奇特的一幕展现在工作人员眼前——当他们来到中缅边境 , 却发现两国原来商定好的边境线处于一道江中 。
以当时的技术 , 在江中立碑太过困难 。 一时无法 , 两国便遵循有关规定 , 各退一步再立碑 。 这块碑便是中缅84号界碑 , 它立在一家人的院子里 , 如今已成为一道神奇的景观 。
在项补的家中 , 84号碑立在一棵芒果树下 。 这块碑历经岁月沧桑 , 一面能依稀分辨出“中国1960”的字样;另一面 , 则是弯弯曲曲如同水流一般的缅文 。 这里曾经有过一段动荡的历史 , 沉睡着数位为背后的泱泱人民而永远闭上眼睛的英雄 。
不过 , 如今这里是一派祥和的景象 。 两国人民其乐融融 , 赶一趟集 , 走一条道 , 喝一井水 , 甚至吃一锅饭 。 远处 , 青山绿水仿佛在为这片洒满了和平和乐意的土地微笑 。
进入项补家的院子 , 一次收两元 。 那是栋洋红色的小楼 , 充斥着傣族的异域气息 , 或许还添了些缅甸元素 。 爬山虎绕着项补家的小院走了一圈 , 通过84号界碑时也面不改色 。 正所谓中国人家的瓜藤爬到缅甸的竹篱上去结果 , 缅甸邻居的母鸡赶到中国家里来生蛋 , 莫不如是 。
在这里 , 国境线有小马路、田埂、沟渠等 , 弯弯曲曲 , 你中有我 , 我中有你 。 无论是竹篱还是村道 , 都可能是国境线的一部分 。
至于项补 , 他家只是其中稍微特殊的一景——项补烧饭时在中国 , 睡觉时却又在缅甸;会客时在缅甸 , 上个洗手间却又回到了中国 。 家家国国 , 家国难分 。
但项补并不对此感到诧异 。 当地人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场景 , 他们亲如一家 , 民风淳朴 , 夜不闭户 。 纵然外交场上大国风云如何变荡 , 在这座小寨子里 , 项补家的大门永远都敞开着——他们是这般彼此爱护、彼此信任 。
二、中缅友谊长长久
肝胆每相照 , 冰壶映月寒 。 在瑞丽 , 中缅的边境线错综交杂 , 宛如锯齿 , 却丝毫没有割裂开两国人民的生活 。 一道界碑 , 将一个寨子一分为二 , 一个叫银井寨 , 属中国 , 另一个名为芒秀寨 , 归属于缅甸 。
银井和芒秀像亲兄弟一样亲密 , 你中有我 , 我中有你 , 阡陌交通 , 犬牙交错 , 鸡犬相闻 。 很早以来 , 这两座寨子就相互通婚、互市 , 文化与经济在互通有无中蓬勃发展 。 这里曾是央视版《西游记》的取景地 , 傣族特色与天然风光并举 , 缅甸习俗和中国味道共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