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坤|农民的“老有所养”何时来,农村养老难制度还有多远路要走?

2020年5月22日 , 中共中央于北京召开两会 。 在大会上 , 政协和各界代表献言献策 。 其中 , 全国第十三届政协委员、中国青少年儿童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王学坤 , 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 那就是推行农民的退休制度 , 并将这一制度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显著标志 。
这一议案的提出 , 在网络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 农民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 , 改善农民生活也是人们一直以来所期待的 。 王学坤指出 , 应尽力让65岁以上的农民“洗脚上田 , 老有所养” , 让辛勤劳作一辈子的农民真实的感受到全面小康社会的丰硕成果 。
王学坤|农民的“老有所养”何时来,农村养老难制度还有多远路要走?
文章插图
很长时间以来 , 养老金对农民来说就象是一种奢望 , 很多农民都十分羡慕城里的老年人 , 他们到了55、60的退休年龄以后 , 每月都有固定的1500到4500不等的养老金 , 享受天伦之乐 , 安享晚年 。 这次王学坤代表提出这一提案后 , 农村老人的愿望或许就有了盼头 。
网上的很多网民都对这一提案表示了肯定 , 认为这是一条充满温度的提案 , 真正考虑到了农民的需求 , 把人们所关心的事情真正放在了心上 , 落实到了行动中 。 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中 , 农民是一个包含温度的群体 , 同样是一个富含情感的词语 , 每个中国人 , 往上数3代 , 大约都是农民出身 。
上世纪40、50年代的很多农民对一年2次的交公粮并不陌生 。 那个时候 , 农业税占国家财政收入的40% , 是国家收入的中流砥柱 。 农民们顶着烈日 , 排队上缴公粮 , 尽管粮站验收粮食的工作人员态度十分蛮横 , 老实巴交的农民也只能默默忍受 , 交公粮这一经济制度直到2003年才取消 , 在一定意义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
王学坤|农民的“老有所养”何时来,农村养老难制度还有多远路要走?
文章插图
现如今 , 那一代农民早已60多岁了 , 辛勤劳作一辈子 , 如今上了年纪 , 体力严重退化 , 而他们的子女外出务工 , 也无法时时陪伴在他们身边 , 慢慢地 , 他们也就成了“留守老人” 。
如果国家真的要给农民发放养老金 , 那么 , 每人每月发多少才算合适呢?我们都知道 , 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消费水平差距巨大 , 那么养老金的发放金额肯定不能是一样的 。 但是 , 我们可以出于实际考虑 , 在参考各个地区的最低生活保障金额的基础上 , 适当的进行微调 , 并设置相应的配套措施 , 与现实情况相符合 , 促进特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