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真的解决不了么( 二 )


2.老师名字就不说了。他曾告我们,有关雾霾治理,他也写过一篇文章,但是一直没发,因为怕被喷死。
3.我想,真相还是需要被大家了解的。自己脸皮厚,不怕被喷,所以就整理了课堂上零零碎碎的有关雾霾的内容并且查阅相关资料,完成了这篇文章。同时,@唐文韬@王立等答主珠玉在前,不仅没有被喷反而收获了很多赞同,更打消了我的顾虑,所以,感谢上每一位理性的作者和读者。
4.@王立的答案中提到了汪丁丁老师的文章,汪老师是搞复杂性科学的,我的老师也是搞复杂性科学的,可谓英雄所见略同。雾霾治理真的是一个复杂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它关乎社会各个方面,需要综合考虑找出最优解。
5.其实对于中国城市而言,对我们人体危害最大的并不是空气污染,而是水污染,而且长期被人们所忽视。近期可能会写一篇相关文章,到时候希望专业人士指点。
一点微小的贡献,谢谢大家!
更新:
有关中国水污染回答见此处:
北京的水危机
中国大陆的水污染问题严重吗?-通吃岛岛主的回答-
|个人从事水泥行业的,曾经做过几十个水泥厂的脱硝项目,具体数据没统计过,我敢说一半以上的数据都有做假,至于环保局,几乎百分百要捞油水的,不管你数据是真的假的,都要拔你几根毛的。现在的环保数据都要和环保局联网的,环保部门可以直接看到,至于当不当真就是另一回事了。曾经遇到过厂里付出点代价,有关人员直接在环保系统帮你改数据,都不用自己操心。气体分析仪之类的环保检测设备都是环保部门指定生产厂家,不然根本没资格,环保检测设备厂家和环保部门千丝万缕的联系,理不清。你说在这种情况下想治理污染?扯吧。至于技术进步,经济格局之类的,个人没那么大气量,不会讨论。不想黑政府,只想政府给个希望。
■前一阵子,河北廊坊因为京城某家报纸的报道很是火了一阵。



某位廊坊的网友想吃木火铁锅炖活鱼,结果到饭店以后发现因为要大气环保,治理雾霾,灶台被有关部门贴上了封条。这位网友在贴吧里抱怨了几句,果然成功引来了京城的记者。事后我跟在廊坊有关部门工作的某位一线公务员同学聊天,问他此事是否属真。他是这么说的:是真的,不光饭店的灶台,连街上流动的煎饼摊都不允许出摊了。不光如此,城区卖煤的一律清除,卖鞭炮的一律停业。各县市区辖区内所有企业一律停工停产,基层乡镇公务员取消休假,每天唯一的工作就是监督企业停产,监视百姓禁烧秸秆。我说:出发点是好的,但这么做,是不是有点因噎废食,矫枉过正的意思了?他是这样回答我的:廊坊新市长上任,肯定要烧几把火确立自己的权威。现在环保是政治任务,正好借题发挥。新市长提出的环保口号是廊坊空气质量退出全国(倒数)前十,可现在的情况是石家庄第一,邯郸第二,唐山第三,北京第四,天津第五,保定第七,沧州第八,你新市长领导下的廊坊夹在中间就能山清水秀空气纯净?除非给整个廊坊加个盖,再装个新风系统才勉强有可能。

■法国的发电量75%靠核电,结果就是法国的空气质量好。可是你们又怕万一。
■作者:刘翔熙链接:专栏来源: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自穹顶之下出来以后,各路观点不出意外的进行了全面交锋。我的文章也被人人小编和civilrights微信平台放上了热门分享页。有夸的有骂的。都挺好,本来我开始就说了那是个人观点,不求其他人同意。至少我说我的观点,至于是否同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我又不是上帝也不是大牛。只希望讨论的时候尽量按正常的论证分析。摆事实讲道理,综合看问题么。
最近交锋时候遇到朋友经常拿一个关注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帖子来说事,我觉得有必要要正面回答一下。因为这涉及到很多讨论的基础观点。我也希望和我意见不同的筒子也做出类似的分析,毕竟有料的讨论才能共同促进大家的理解和提高。
1.柴静拍的那个关于雾霾的纪录片怎么样?
A:就引起人们对污染的关注和讨论这点来说,功莫大焉。从微观来说,讨论细节(对她数据的辩驳和反辩驳)可以让人们对污染的成因和自身参与解决起到非常好的再学习和加深了解。而从宏观来说,虽然她片子里没有提到,而解决方案在我个人来看近似误导,但是必然让大家在讨论里涉及中国人究竟有没有和西方一样发展权的问题。而柴记者提出的方案是否能让这个问题进行解决。不同人也有不同的答案。
2.中国是否应该治理雾霾?
A:这个问题我在上一篇文章O编辑总结:也说说蓝天白云和工业发展(链接:人人网,中国领先的实名制SNS社交网络。加入人人网,找到老同学,结识新朋友。)里其实已经陈述了自己的观点。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然要做一个选择题。
西方的环境,还是西方的生活水平?中国人究竟要那个?如果要前者,就要忍受生活水平和西方的差距,而后者,就要忍受发展的代价。
考虑到中国人均资源(例如电力,中国人人均仍然只有美国的1/3,日本法国的1/2)还远远没有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甚至接近都达不到)那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仍然是主流。这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付出的必要代价。也是任何一发达工业国经历过的。由于在目前人类无法有效解决新能源问题(例如风能太阳能转化电力的稳定存储)以前,大工业生产雾霾实际上减轻可能,彻底解决无解。除非放弃发展。毕竟越来越多人需要好的生活品质就必然带来更多的资源转换造成的各类排放,中国的现代化也必须依靠工业化生产做支撑,人民生活消费增长更紧随资源消耗的递增,这必须正视。
这并不是说雾霾就可以熟视无睹或者心安理得。不说中国人,就是作为一个地球人我们也应该努力节能减排,同时理工科的同学要努力学习解决技术方面的问题。但是说实话,对我个人来说,一些开着5.7L,4.0L排量的车的筒子还对其他人说雾霾的的确是比较讽刺的。但从整体来看,我们也要理解,只要进行工业生产,那么污染必然会产生。如果要处理,则需要所有人来承担这个成本。而恰恰是这个成本问题,是发达国家及某些群体刻意忽略或者避而不谈的。
例如柴大记者的片子里提到英美污染治理,1968年开始英国治理国内环境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发现了北海油气田(北海在1959年首先于荷兰近海发现格罗宁根气田(荷兰语:Groningen),此后更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先后于1969年发现埃克非思科油田(英语:Artsennon-Cisco),1971年发现布伦特油田(英语:Brent),这些油田的相继发现,不仅缓解英国与挪威等西欧国家的能源短缺,而且更使挪威成为除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之外的第三大非OPEC石油出口国。),有了相对便宜的可替代产品。而美国早在1903年大规模出现雾霾,直到1970年才进行治理,是因为那时的一个美国男人工作,能养活一个全职太太,俩孩子上大学,一个房子和两辆车。有了这样的底气才能够搞工业空心化。而这一切是中国现在不具备的。
说不好听点,中国现在就没有全面治理所有污染的成本。当然作为个人可以努力节能。但是从整体来看,坚持发展是唯一的出路。这也是1903-1970年美国那代人所承担的代价。
现在的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把现象引入问题,从问题找到矛盾,再从矛盾找到合理公平(重点就是合理公平)的办法。因为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利益调整问题,比如成本怎么分摊,目标如何实现的问题。如果承德说我不发展工业保护水资源,那你北京愿意拿钱帮我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好不好?如果拿,拿多少?山西说我要大规模洗煤,上海你帮我处理洗煤后的废水怎么样?(洗煤一吨精煤产生大概29吨洗煤水,中国煤产量2014年大概36亿吨,需要多少水?数据来源:洗煤水处理方法)
因此我个人对雾霾治理的意见是:发展第一有限治理成本均摊,以富帮穷,综合考量。量力而行。
既然回答了这两个主要问题,我也提几个问题好了,希望筒子们能回答。
1.一篇用于大众科普的纪录片数据造假是否能忍?还是记者先天就有断章取义和数据造假的权力,只要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公众”?
我个人对崔永元之后媒体人涉足农业环境公益项目总是不太舒服的。主要就是他们取证的明显偏向性。(例如转基因)就像是一篇论文只写了震撼人心的Introduction,结果数据全部是引用的,还不全面,称之为Review已经很勉强,偏偏作者还以为自己写了一篇researchpaper(这里筒子不要打我,我论文全是英文写的。尼玛中文怕用错。。。)
不管怎么样,在同样动用NASA,各种大牛各种实验室的基础上,去看看人家探索频道也没花几个钱,就算科普也能搞的有理有据(至少不会上来用自己闺女煽情)为啥柴大记者就不行?数据造假或者断章取义(如果告诉大家洗煤究竟需要多少水,大家下一个问题肯定是,煤全洗了,的确空气好了,不过水费尼玛要涨多少?还不说有没有足够的水来洗煤)只能吓唬人,反而遮蔽事实真相造成更大的灾难。
2.上个问题会引出三个附属问题,为了达成目标(这里是治理雾霾),可不可以不择手段,不择手段的边界在哪里?有局限的真相是不是谎言?在社会存在感性立场倾向的时候,是坚持立场取向还是坚持真理取向(这点从柴记者和丁院士的对话中能明显看出来两人的不同)
最关键的是?当双方无法沟通怎么办?
这里引用王志安记者的一段话(其文章一个关于雾霾的微观调查链接:一个关于雾霾的微观调查个人认为远超柴记者的调查):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社会,北上广已经飞奔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市民不仅仅满足于出行有汽车,更希望能呼吸到清洁的空气。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哪怕是离北京只有几百公里的农村,那些尚未城市化的农民,他们依然在为生计而奔波,他最在乎的是收入。他们虽然也知道清洁的空气有利于健康,但在收入和雾霾面前,他们更愿意选择雾霾,而不是收入减少。这种壁立千尺的二元结构,妨碍了很多公共政策的制定和选择。因为同呼吸却不共命运的十三亿人口,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选择和偏好。有人更在乎环保,有人更在乎钱,哪怕几十块钱。
这种在乎钱不在乎自己身体健康也不太在乎别人健康的人是否都值得耻笑?不一定。我们曾经也像他们那样穷,那样在乎钱。只不过我们比他们幸运,可以在北京上海生活,率先摆脱了贫困,有更多的可能去关心空气质量问题。而他们,正奔波在赚钱的路上,连歇歇脚闻一闻空气的味道都没时间。他们的孩子可能还留在家里,无法和他们团聚,他们最想的是,能把孩子接到城里,哪怕空气不那么好。"
上面的话换个说法就是,中国的问题不是应不应该治理,而是谁来付治理的代价?
从全球来看其实也是同样问题。碳排放问题,发达国家超排了100年进步了,现在让发展中国家不要排,排就要收钱,这就有矛盾了。到中国国内来说东南沿海超排了40年进步了,现在让中西地区不要排,排就要罚款抓人,这就有矛盾了。
其实我一直想问,为啥柴大记者做的是空气污染宣传而不是做土壤和水?要知道中国后两者问题更严重。答案估计很简单:因为做水和土壤污染的“纪录片”不会有空气的反响。空气有办法apecblue,水和土壤是没有办法的。即使经过了几十年的集中治理。美国内陆水系的很多鱼类至今不能吃。
美国各州水体的汞污染对鱼类影响情况(来源,美国环保局)



换句话说我只要不吃亏就好其他地方死活不论我觉得城市人民更应该被科普的是环保成本换言之企业成本换言之你愿意掏的油价,油价高了又骂天骂地,这种双重标志可以说是虚伪也可以说是无知
由于发展过程不可逾越,为所有的人:发达国家的人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发达地区与城市的人和落后地区与农村的人,争取同样的发展机会,才是真正的公平。与此同时,不忽视所要付出的代价,有建设性与实用精神地予以逐步解决。才是大家应该真正要讨论的。而不是“我要青山绿水,你死活和我无关”
最后也说一下讨论问题的方式:
对柴记者这个片子的议事很简单,只需要用肯定加但是开头:"我觉得不错,但是..."这样就一点都没违和感了。
但接下来谈论核心问题就有很大毛病了,很多时候是
问“成本呢?”,答“她不错了”,
问”成本呢”,答“引起注意了”,
问“技术要求呢”,答“她目的达到了”,
问“体制改革再就业呢”,答“我们是应该关注环保了”,
问“那我们到底从片子里学到啥”,“少开车,多打电话”
好吧...就差你行你上了。
噢还有一句"她只是个记者"
那我能问一句“那她是个记者怎么还不做好本职工作胡乱编造数据呢”
得...别辩论了,又一死结。
所以说,这里希望所有反对雾霾的战士们行动起来。
在家乡建设集约型大型化工项目和核电站的时候主动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