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很多学霸都不爱做笔记

因为他们有一套自己的输入输出方式。如果只是输入,笔记并不一定是个高效的方法,但是如果他们要输出,那笔记你可能得重金求。学霸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啥呢?
在于他压根就意识不到,或者没感觉出来自己是个学霸,所以真学霸或许会现身说法去分享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等,但不会分享自己成为学霸之前的那些潜移默化的思维方式。
学霸的学习方法固然有用,但成为学霸的思维方式,才是真正对还未变成学霸的普通人真正有用的东西。
作为对学霸的好奇心生物,我也多年混迹学霸之中,潜伏在学霸身边写观察日记的过程让我从最本质层理解了学霸的形成模式,也就是——何为「学霸思维」。
学霸之所以是学霸,绝对不仅仅是他脑子多聪明,或者说有多努力,而是他寻找与解决问题的脑回路非常高效且对自身会形成正反馈。
普通人的学习是这样的:
遇到问题,寻找方案,解决问题。而解决完,就将方案和问题一起抛在脑后,不会去刻意整合经验。
书到用时方恨少,话到嘴边没地儿找,别人一说都听过,只能感慨:你讲得真好。
而学霸在长期的学习和探索中,会有意识地把自己的经验整合成「知识晶体」。
古典在《跃迁》中提到「知识晶体」这个概念,它是指知识量与知识点之间的架构,晶体的形态因人而异,独特而又个性,就像同样的C元素,根据不同的组合方式,会呈现出或石墨或钻石的最终形态。



正因为知识这个东西本身来说是孤立存在的,像是一个个零散的点,不成气候,而让知识得以变成了脑子中的灵感和idea的,就是看人如何寻找知识,组装知识,释放知识,然后将之设计不同的结构,形成自己的知识晶体。
大部分人在第一步的「寻找」就开始乱了,就跟双十一卸货的快递员一样,不分三七二十一就把知识包裹往货车厢里乱扔,该动脑子的时候,货车一晃,就又都变成了散装知识。
知识一散,组装和释放就会变得尤其困难,最后能想起来只能靠记性和灵感。如果你也有过某个知识点明明自己学过,却在该用的时候无论如何想不起来的这种感觉,这就是知识没有形成晶体,所以不够牢固的体现。
所以学霸的第一个习惯,体现在寻找知识
在和学霸聊天的时候,我发现他们说话都是有指向性和归纳性的,比如,当我问他们:「最近书荒了,你有没有什么好书推荐?」时,他们不会直接报书名,而是会问我:
「你想看哪方面的书?想看小说还是工具书?」
如果是无聊想看点娱乐性的书打发时间,你可以看些小说,比如《理想的下午》《爱情刽子手》,如果是想扩展下认知,就可以看点心智提升类的书,推荐《人类群星闪耀时》或者《反脆弱》,当然你也可以说下你的阅读偏好~喜欢西方文学还是中国文学等等……」
嗯不过脾气好的学霸才会这么问,毕竟把这么个笼统的问题甩给学霸,就像是把「明天吃啥」这个决定甩给刚认识两天的男朋友一样烦,和学霸关系还不是很好的时候,最好不要这么问哦~
从他们报书名的方式,我可以看出来他们寻找知识的方式是有指向性的,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他们会分门别类的寻找知识,而不是抓过一本评分高的书不由分说就开始读。
是的,学霸喜欢规律,喜欢分类,喜欢归纳。这会让他们思路保持清晰,时刻明白自己脑子里哪个部分是空着的,需要找哪方面的对应知识来填补。
就像玩俄罗斯方块,普通人只会盯着掉下来的方块,掉啥就接啥,而学霸会盯着自己现有的方块阵,看看下一个方块要什么样子的才能补平,然后去自己后台改程序。
当然我也从学霸那里白嫖到了他们寻找知识的方式,给你参考借鉴:
问题即学习
学霸们会优先归纳问题,而不是归纳知识。
正因为学霸的学习都是有目的指向性的,他们不会给自己填鸭式塞知识然后消化不良,对他们来说,知识存在的意义是解决问题,无论是解决求知欲的问题,还是书本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比起随手摸一本书来佛系翻阅,他们会先思考:
1、我现在有什么问题和迷惑的地方?
2、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解决什么问题?
3、这本书还能为我带来什么?(能让我学到新的技能吗?能让我的思维层次上升吗?能让我拥有更加丰富的感情体验吗?)
为了不浪费宝贵的认知资源和时间,他们向自己保证:任何学习都该有收获。
信息爆炸的社会干扰信息与无用知识实在太多,许多人的焦虑致命伤都是学习的速度比不上遇到问题的速度,更要命的是,你不知道自己现在学的东西有多少是能在解决问题时派的上用场的。
所以比起「如何学习」,我们更应该多发问「学来干嘛」,毕竟这个世界上有读不完的书,和太多「学了不知道有什么用」的知识。而当带着明确问题去寻找知识,就是一个保证「学了一定有用」的筛选制。
成为学霸的第一步,就是不浪费认知资源,先提问,再通过问题去寻找知识。你要学什么,答案就在于你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所以在向别人提问「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之前,你也要先清楚「我真正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这样的解决方案有用吗?」,若是你现在还处在厌学状态,那给多好的学习方法都没用,你应该先去学点心理学调动起自己的学习兴趣再说。
通过问题去学习,这是学霸思维的第一招。
学霸的第二个习惯,
使用App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App中查看
??App内查看|个人角度。
因为做笔记对他们来说没用。
我上学那会儿,一开始并不做笔记,因为没这个意识。上到高中的时候,我们数学老师喜欢边讲课边板书,一整面板书写下来让人惊叹,序列和书写工整到让人觉得不把它们记下来就像丢钱一样心痛。而且她擦的很快,于是我买了笔记本,从数学课开始做笔记。
之后,我开始每门课做笔记。
一开始觉得这方法简直帮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能梳理知识,形成清晰的脉络,回头看也很容易回想起来那些公式的由来和用法。事半功倍。
由于我写字速度快,基本下课铃声响的时候已经记完了课上80%的内容,加上我字迹清秀、排版工整,很多同学借我的笔记来抄,这就形成了督促我记笔记的良性循环。
可那真的是良性循环吗?并不。渐渐地,我跑偏了。
「记笔记」成了我课堂上最重要的事,而不是「思考」。
没有思考的学习是很可怕的,上课时,老师通过ppt和板书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学习知识,然而我却一直在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下课时,我笔记记完了,可是讲的内容,并没有进到我脑子里去。
晚上回家面对作业,我觉得越来越陌生了,翻出笔记来重新学,根本不如课上学的效果好。
而我观察那些成绩好的人,他们课上会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很活跃地附和老师,很少会像我这样牺牲听课的时间在本子上唰唰唰地写。
他们把知识都学会了,把时间用在了刀刃上,再加上聪明,自然成为了学霸。
我就这么错了两年,直到高二学完了高中所有课程,老师开始印大量的知识总结类学案,我发现这些学案整理地比我的笔记好多了。
所以高三的时候我就只有错题本了。


写笔记的好处是,可以练字,锻炼逻辑思维,提高归纳总结能力,有助于你成为一个运筹帷幄的人。
但对于智商远在我之上聪明的学霸来说,这是笨方法。
以上。

有小伙伴问我能不能具体说几个学霸的学习方法,以自身经历来说,我大学的时候自学了韩语,从一开始走弯路到放弃,过了几个月拿起来,最后算是取得了一个小小的成功。拿了一个TOPIK5.
所以我结合自己的经验以及下面这个视频,提炼出几个学习方法/技巧。(视频有点小慢,不想看可以直接看文字,想看的话可以试试不看字幕、练练听力)


https://www.zhihu.com/video/12154368675559956481)记忆宫殿这是一个记忆的技巧,还是福尔摩斯带火的。
方法就是,把你记住的东西和特定物品联系起来,形成一座数层楼的宫殿,这样你在回想的时候,会通过空间、画面、方位联想到这个物品,会想到那天都发生了什么,整个脉络都会变得清楚。
记忆宫殿的核心就是通过空间和联想的方法触发你对某件事物的回忆,把它们从茫茫大海般的记忆中揪出来。
2)门徒效应把每次学习都当作老天派下来的任务,这个任务就是,你要教会其他学生。
也就是说,如果你变成老师,你会怎么教学生呢?
有研究表明,当你在教别人一个知识时,你必须更努力地学习,这样你才可以更准确地回想起它,更有效地运用它,才能保证你的知识面可以覆盖住所有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这种方法被称为「深度处理」。
3)学习策略这条就很切题了,只是视频没有给出最终的答案。但是我们还是明白了,聪明的学生都热衷于有效的学习策略,而学习吃力的学生却深陷在无效的学习方法中。而我曾经就是那个吃力的学生。
4)蔡加尼克效应这个名词的意思就是对于已经完成的任务,人们更容易记住那些「未完待续」的任务,因为当我们开始一项任务然后打断它时,会产生一种对任务的特定紧张感,这种紧张感会提升你的认知功能。
「番茄工作法」由此诞生。每当你工作25分钟,就休息5分钟,接着再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学习亦然。这个学习方法也被称为「分散式学习」。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炸年糕与小豆汤」
微信搜索:炸年糕与小豆汤(mybabe616)里面都是好看的头像/壁纸/句子/表情包,关注过的都说发现了宝藏?
视频来源:五种高效学习的好方法-译学馆,侵删。
转载授权我私信,禁止不规范转载,违者必究。

■非学霸强答一发。高一时上物理课,准备了一个笔记本,每天上课记得密密麻麻的,字迹之工整内容之完善让我自我感觉很是不错,然而最后做题时没什么思路,考试每次单科倒数,差点让我有了放弃理科的想法。到了高二扔掉了笔记本,只是随手记下一些关键思路和方法,把注意力放在理解方法和物理模型上,做题反而顺畅了很多,最后单科成绩也到了班级前列。回想这三年的学习,那些理科科目,笔记记得工工整整密密麻麻的成绩很多都不会太理想。其实这种科目重在理解,上课主要精力放在理解老师的分析过程比较重要,需要记录的只是关键的方法和一些比较巧妙的思路,而不是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将精力专注于记笔记的,将笔记事无巨细密密麻麻记得满满当当的,很多进行的是纯粹的机械搬运,很多都来不及跟上老师的讲解,到最后效率会很低。
■事实上我上高中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个现象,就是学习特别好的同学,是不记笔记的(也包括后来的我)。
我先不讲这背后的理论原因,先讲一下我当时不记笔记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当时班主任说每门课要准备一个笔记本,但是我发现实操根本不行,六个笔记本本身就增加了管理,寻找笔记本的成本,另外,练习册和书那么多,根本就放不下那么多本子,所以后来我决定只用一个本子记笔记,记所有科目,顿时觉得轻松了很多,这件事情也让我逐渐相信,当自己的判断和老师相悖时,至少,要按照自己想的试一下。
再后来,生物老师布置的练习册有两本,一本叫状元之路,一本叫名师对话,老师要求两本都要做,但是我发现这两本练习册里面有很多的重复题目,所以我在这时,想法就又和老师不同了,我认为:在其它科目作业很多的情况下,这两本练习册只要做一本就够。为什么呢?就建立在一个最基本的想法上,就是做重复的题目没什么意义。这一次,我又坚信了自己的想法,于是空出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研究数学的圆锥曲线和导数。
我们的数学老师呢,上课基本上是这样的,就是他上课前先备课,准备好一大堆题目,然后上课一道一道讲解,怎么讲解呢?每道题都要完整的抄在黑板上,然后所有同学紧跟着老师,抄题,尤其是最后学统计的那块时候,一道题抄半个黑板,大部分都是废话,全是“故事背景”,但是这个老师就真的全抄了,同学们也认真地一起抄,然后抄完一起做,我保守估计一节课有40%的时间在抄题。这一次,我的看法又和同学老师不一样:我认为抄题过程不动脑,对数学水平提升无意义,所以我不抄题,而这个“题”,也正是同学们的“数学笔记”。
正因为如此,同学们的数学笔记都特别厚,每一个学期,都能抄一个大厚本,而自那时开始,我就只关心那些我不会做的题目,或者说,我只抄那些我能从中学到新知识的题目,如果所有的东西我都知道,我绝对不会再浪费这个时间抄它。我一直按照这个操作做,最后高三基本上每次都是140+,150也不稀奇,我的高考数学也是143。
从一开始,化学老师的上课方式我就感到很奇怪,她很唠叨,上课经常讲述她以前的一些,和化学毫无关系的东西,不仅如此,她有很多教学上的坏习惯,比如我们有两个练习册(和生物一样,也是状元之路和名师对话),然后她上课一直让我们翻来翻去的,一会儿让我们翻到名师对话第XX页,一会儿又让翻到状元之路XX页,最恶习的是她经常记错页数,导致很多时间都浪费在了翻书上。她上课的效率,我保守估计,只有15%时间是有效知识传输时间,而这15%是对全班来讲的,不一定对你有用,很可能你已经会了,所以很可能最后只有5%是对你有用的。所以这时,我又和其他人不一样了:我大部分时间不听这个老师讲,都是自己做题看题目解析,有问题去问我们学校另一个男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