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鹤唳华亭》开篇让人愿意慢品 或能拯救“倍速观剧”( 二 )

#文汇报#《鹤唳华亭》开篇让人愿意慢品 或能拯救“倍速观剧”。  台词向文学取经 , 场景向国风靠拢 , “老派”反而赢了观众心

  《鹤唳华亭》的原著小说曾拥有颇高人气 , 它被网友称为“文学性”最强的网文之一 。 而且与一些网文喜爱堆砌辞藻却不知所云不同 , 该小说里的用词用典 , 都尽可能有据可查 。

  影视化后 , 剧本没有“去文学性” , 颇为“大胆”地保留文雅又精练的文白台词 。 情理之内意料之外 , 近年来习惯古人张嘴就说时髦话的观众 , 反而喜欢新剧里的“老派”做法 。 比如第三集的一幕就被不少人讨论点赞 。 剧中 , 萧定权向卢尚书请教书法 , 后者顾左右而言他 , 讲起了三道家乡菜:菰菜、纯羹、鲈脍 。 萧定权顿时了悟 , 恩师已起告老还乡之意 。 这则典故出自西晋文学家张季鹰的“莼鲈之思” 。 被普及了典故后 , 第八集再次出现同一意象 , 弹幕上一片“长知识了” 。

  如果说台词的含蓄之美 , 是这部历史传奇剧经得起慢品推敲的又一重理由 , 那么借用服化道等一应细节来向国风靠拢 , 亦是这部剧面向历史的打开方式 。 剧中的创作以宋代风貌为参照 , 观众能从一帧帧画面里的建筑风格、人物着装等捕捉到真切而丰满的“历史感” 。 周逵说 , 顺着剧情 , 该剧贯穿的中国风可谓“移步易景” , 包括建筑之美、服饰之美、器物之美、辞赋之美、规制之美等都有涉及 。 审视一部剧的细节 , 小到服化道水平、礼仪适配度 , 已成为当下观众评判剧集的一道感性原则 。 以风雅的“表”开路 , 《鹤唳华亭》无疑赢下了第一手 。

  一部新剧刚开篇 , 整体评价为时尚早 。 往后的篇幅中 , 反转太多是否反而成为剧集自身的“套路” , 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线如何做到不喧宾夺主 , 男主角的演技能否在“哭戏”之外有更大的突破等 , 都是会左右剧集评分的关键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