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林明:建设城市智能体要整合“朋友圈”的力量

【环球网科技报道 采访人员 郑湘琪】“城市要从一个有机整体来看 , 要具备深度学习能力 , 并不断通过处理城市底层问题 , 提升城市自动化水平 。 所以 , 如果要看到整个城市形成一盘棋 , 更好地实现一体化、智能化 , 那么智慧城市必须要从城市大脑走向城市智能体 。 ”
近日 , 在华为城市智能体峰会2020期间 , 华为智慧城市执行总裁林明这样告诉采访人员 。
在林明看来 , 城市智能体是秉承“以人为本 , 以用为本”的初心 , 以超越城市大脑的架构 , 把城市与ICT技术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 , 打造的数据驱动、具有深度学习能力、城市级的一体化智能协同系统 。 城市智能体旨在让城市“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 , 提升城市综合治理水平 , 让居民的幸福感更强、让企业生产效率更高、让行业更具创造力 。
这就要求城市如同人体一样 , 不仅要有“大脑” , 还要有“躯干”、“神经”、“五官”和“手脚” 。 正如林明所说:“面向当前的新课题、新挑战 , 我们也需要重新审视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 , 一个城市不仅需要智慧的大脑 , 它还需要灵活的手脚 , 还要耳聪目明 , 并具有畅通的血脉 。 ” 

华为林明:建设城市智能体要整合“朋友圈”的力量
文章图片

在实践的过程中 , 城市智能体有哪些具体可视、可感的应用场景呢?华为全球政府业务部副总裁、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总裁王彬告诉采访人员:“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打造了24大精品场景化的解决方案 , 覆盖机场、水务、应急、政务服务、城市运行管理等领域 。 这些项目都在不同城市进行了实践 , 像深圳、上海、苏州等 。 ”
在政务服务方面 , 他举例称:“很多人在办事的时候都会遇到类似的场景 , 比如说孩子出生时需要办多个业务 , 像上户口、办出生证、打疫苗等 。 而从城市智能体角度 , 则可以把这些场景所需要的服务横向打通 , 统一面向用户提供服务 。 这样可能原来办完这些业务需要跑6次 , 现在只需要跑1次就够了 , 缩短了办理周期 。 这也是回到了以用户为中心 , 有利于让用户享受到更好的体验和业务流程 。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目前华为针对政务服务改革中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 , 助力城市决策者通过现代化手段实现“秒报秒批免证办”;同时 , 华为还打造了智慧政务 “1521”解决方案——1个入口、5类应用、2大平台、1个底座 , 为群众和企业法人提供“一码通”、“一网通”、“一号通”三类政务服务 , 通过“政务通”实现政务服务的一站式快应用入口 , 并真正实现政务一网通办、城市一网统管、市民一码通行 。
在水利水务方面 , 王彬表示:“苏州全市有一万多条河流支域 , 如果通过人工巡查是非常耗时的 , 所以我们通过5G无人机快速地加载AI算法 , 自动识别河流出现的蓝藻漂浮物、垃圾 , 以及非法捕鱼等行为 。 ”
据悉 , 华为针对水利水务信息化所面临的传统感知设备部署难、运维难等痛点问题 , 运用人工智能视频分析技术 , 用有限的人力实现更多的水利水务监管工作 , 实现“水尺识别、浊度识别、影像测流、排口监控”等场景的监测管理 , 对“岸线入侵、垃圾抛洒、水面蓝藻、游泳识别”等事件实时告警 , 成为助力监管的“慧眼” 。
结合近年来华为在智慧城市建设的一系列实践 , 林明告诉采访人员:“跟合作伙伴一起探讨智慧城市这套系统非常有必要 , 比如如何运营管理中心、实现基于城市的数据的运营 。 基于智慧城市开放的生态一起打造整个体系是最关键的 , 建设智慧城市不能吃独食 , 要有效整合各个方面力量 , 最终服务整个智慧城市建设 。 ”
近年来 , 华为一直在加快构建自己的“朋友圈” , 开放使能平台 , 联合伙伴开放式创新 , 并快速提供适配需求的客户场景化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