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硬件电路中 , 大家可能会用到逻辑门这样的数字器件 , 然而对于这样的数字器件 , 内部工艺结构来份的话主要有2个大的分支:一个是晶体管构成的 , 另一个是场效应管构成的 。 很多工程师也听说过TTL电平和CMOS电平 , 其实就是指的由这两种工艺构成的逻辑门电路 , 可以对比大家常用开关管当中的三极管和MOS管 , 就容易区分了 。
那么 , 今天就来先介绍一下TTL门电路 。 其实 , TTL门电路也分很多种 , 比如说非门、与非门、或非门、与或非门以及OC输出的与非门 。 虽然种类多 , 但是基本的工作原理都是类似的 。 所以 , 接下来就介绍一个经典的TTL与非门电路 , 理解了它的基本工作原理 , 其他的自然也就知道了 。
我们以74LS00这款集成芯片逻辑门为例 , 它内部就是由晶体管构成的 。 它的原理图符号如下图所示:
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子的呢?如下图所示:
(图1)我们先来认识这3个级:输入级、中间级、输出级 。
(图2)输入级:T1是多发射极晶体管 , 可以把它看成二极管构成的 , 如图2所示 。 所以根据图中就能看出来 , 输入级就是一个与门电路:Y’ = A·B 。 只有当A、B都为 1 时 , Y’ 才会输出 1 , 其余Y’都为 0 。
中间级:由三极管T2和电阻R2、R3组成 。 在电路的开通过程中利用T2的放大作用 , 为输出管T3提供较大的基极电流 , 加速了输出管的导通 。 所以 , 中间级的作用是提高输出管的开通速度 , 改善电路的性能 。
(图3)输出级:由三极管T3、T4、二极管D4和电阻R4组成 。 如图3所示 , 图3(a)是三极管非门电路 , 图3(b)是TTL与非门电路中的输出级 。 从图中可以看出 , 输出级由三极管T3实现逻辑非的运算 。 但在输出级电路中用三极管T4、二极管D4和R4组成的有源负载替代了三极管非门电路中的R4 , 目的是使输出级具有较强的负载能力 。 其中D4可以起到三极管be反向击穿的保护作用 。
在理解了每一级工作原理后 , 下面结合整个内部电路一起分析它的工作逻辑 。 在下面的分析中假设输入高、低电平分别为3.6V和0.3V , PN结导通压降为0.7V 。
1)A、B输入全为高电平≥2.0V(逻辑1)
如果不考虑T2的存在 , 则应有Vb1=VA+0.7≥2.7V 。 显然 , 在存在T2和T3的情况下 , T2和T3的发射结必然同时导通 。 而一旦T2和T3导通之后 , Vb1便被钳在了2.1V(Vb1=0.7×3=2.1V) , 所以T1的发射结反偏 , 而集电结正偏 , 称为倒置放大工作状态 。 由于电源通过R1和T1的集电结向T2提供足够的基极电位 , 使T2饱和 , T2的发射极电流在R3上产生的压降又为T3提供足够的基极电位 , 使T3也饱和 , 所以输出端的电位为VY = Vce_sat ≈0.3V(<0.4V) ,Vce_sat为T3饱和压降 。
可见实现了与非门的逻辑功能之一:输入全为高电平时 , 输出为低电平 。
2)A、B任意一个输入低电平≤0.8V(逻辑0)
当输入端中有一个或几个为低电平(逻辑0)时 , T1的基极与发射级之间处于正向偏置 , 该发射结导通 , T1的基极电位被钳位到Vb1=VB+0.7≤1.5V 。
1、当Vb1≤1.4时 , T2和T3都截止 。 由于T2截止 , 由工作电源VCC流过R2的电流仅为T4的基极电流 , 这个电流较小 , 在R2上产生的压降就小 , 可以忽略 , 所以Vb4≈VCC = 5V , 使T4和D4导通 , 则有:VY=Vce=VCC-Vbe4-Ud=5-0.7-0.7=3.6V 。
2、当1.4V<Vb1≤1.5V时 , T2放大导通状态而T3依旧截止 , 所以在R2两端会产生压降 , 此时 , Vb4 = VCC - V2 , 假设V2 ≤ 1.2V , 那么VY=Vce=VCC-V2 - Vbe4-Ud=5-1.2-0.7-0.7≥2.4V 。 而实际上 , 逻辑门输出电平≥2.4V就认为是高电平 。
可见实现了与非门的逻辑功能的另一方面:输入有低电平时 , 输出为高电平 。
- 等离子体|科学家们深入了解了地球上物质最极端的状态之一
- 新型冠状肺炎|深入理解人类对时间的所有了解
- 百度|英国竞争监管机构开始深入调查英伟达收购 Arm
- 火星|古代的陨石,让我们深入了解火星的地壳
- |朱朱:带你深入了解赤秃猴
- 智能电表|供电局是如何远程抄电表的,详细讲解智能电表,是如何传送数据的
- 双十一|OPPO这个线下活动很暖心:专家讲解防诈技巧,保障财产安全
- 锐龙|引爆Zen3性能,AMD锐龙5600功耗深入测试,功耗表现相当诡异!
- 双十一|低成本创业路上见过哪些深入人心的销售文案?
- 金字塔|全球3大水下古城遗址,现代技术深入探究,证明了史前文明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