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江阴|崔治中:七十余年记忆中的家乡江阴( 二 )
在家时 , 我差不多每天到码头去赤身游泳 。 那时的河水真清啊 , 河里有一群一群的小鱼游来游去 。 如果早上早点去 , 在码头大青石的侧面 , 经常能一把一把地摸到小螺蛳 。 码头上的浅水中 , 还能看到大小不一的河虾在大青石石面上爬来爬去 , 用手掌就能扑到 , 我有时甚至直接将抓到的虾放进嘴里 。
黄桥是条小街 , 虽有市集但很小 。 而青阳镇则不一样 , 除了常规的商业街外 , 还有每五天一次的大集 。 青阳是江阴南部最大的一个镇 , 一条南北方向的老运河穿过全镇 , 上面横跨着几座青石拱桥 。 运河东西两岸都是木结构的民房 , 一层或二层 , 家家后门都有码头 , 便于行船上下人和运货 , 也便于住户取水、洗澡 。 每次来青阳赶集 , 我都会在不同的角落走一圈 。 青阳镇除了商业街外 , 其他街上的民房很多也是高墙大院 。
文章图片
我当时的主要活动地点 , 还有月城 。 那时 , 我们村行政上属月城公社 , 从村里到月城 , 一路上几乎都是田埂小路 。 我们去月城要么是挑一担稻子去碾米 , 要么是挑几十斤麦子去磨面 。 夏天时 , 人们穿着草鞋或者干脆赤脚走路 。 当然 , 天冷时或遇到雨天 , 就要穿上胶靴走完那泥泞小路 。 月城的北面是秦望山 , 我母亲的娘家就在山边沿山大队的汪家村 。
1967年8月 , 我被分配去河北省工作 。 在远离家乡去河北报到前 , 我去了趟澄江镇 。 当时江阴县城的中心虽然也有点城市的气魄 , 但路两边多为二层的商铺 , 四五层的楼房很少 , 有几家相对较大的百货商店 , 路上来往的都是步行的人群 。 我一心要看看江阴独特的景点 , 就一路步行到位于城东的江阴要塞黄山炮台遗址 。 那是在长江边的一个山坡上 , 炮台向北临长江一面是不太高的黄石陡坡 。 站在山坡的最高点越过长江向北望去 , 是一片平原 , 除了零零星星的村落或农屋外 , 均是一片农田 。 那时 , 江阴和对岸靖江县之间的来往全靠渡轮 。
我的惊喜
——家乡变化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后 , 各种经济活动逐渐活跃起来 。 我也有幸考上了全国首批研究生 , 毕业后留在扬州大学任教 。 离江阴近了 , 能回乡的次数也多了 。 江阴作为鱼米之乡的江南大县 , 农村经济活动启动得比较早也比较快 。 农村实施“包产到户”“责任田”政策后 , 劳动力得到了解放 , 农民有了更多从事不同生产活动的自由 , 不同产业的家庭作坊或村办企业出现了 。 我们崔巷上就有几户开起了家庭彩印作坊 , 收入显著增加 。 在这几年中 , 农村的整体面貌变好了 , 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 , 黄桥东街的那座大青石砌成的拱形桥被拆掉了 , 变成了与地面相平的水泥桥 。 在黄桥与月城间也修起了一条可双向通行的南北大道 , 往南可通无锡 。 黄桥到青阳间的泥路 , 也增宽了许多 , 还铺上了碎石子 。
文章图片
当1990年春天我再次回到家乡时 , 从青阳一下车 , 就可以乘出租车一路到达黄桥 , 道路虽然窄 , 但已是平坦的水泥路了 。 进了崔巷上 , 就看到数排二层或三层的砖瓦房 , 有的盖得还很有气魄 。 原来由我们多家共有的“大屋”也被拆了 , 原地盖起了两栋二层楼房 。 显然 , 过去几年 , 大家都用不同的方式赚到了足够的钱 。 我弟弟前几年先是做裁缝 , 后来开画片彩印手工作坊赚了钱 , 盖了房 。 我一个堂侄更是在村后建了一个小型彩印厂 , 雇了十多个人 , 后来又将厂房扩大到五层楼 。
不知道究竟是哪一年 , 在月城与常州间修了戚月公路 。 我从扬州回家乡 , 惊讶地发现 , 即使在较偏僻的乡村地带 , 路边也都排列着几个欣欣向荣的大型企业 , 据说有的还是上市公司 , 这都是在乡镇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呀!
- 张作霖|区区十万北伐军,为什么能够打败七十万北洋军?是偶然还是必然
- 超超玛丽|大秦七十万刑徒军威震天下,看秦法之威,商朝十七万奴隶军反戈
- 张占梅|这4大条件缺一不可,孙悟空为什么能精通七十二变?除了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