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喜欢北京?
曾经我喜欢北京是因为这是个有文化,包容的城市。哪里都有点脏乱差,哪里都透着点亲切。
■网友的回复
春天,河中冰雪初融 柳树吐芽,南边吹来的暖风拂面,料峭春风吹酒醒。时不时的沙尘暴,也够劲儿。
初夏,太阳落山后恼人的杨柳絮偃旗息鼓,人们纷纷走上街头贪婪的吮吸着槐花香。
盛夏,炎炎夏日,蛰伏在空调屋听着蝉鸣,挖着西瓜。天亮的早,方才感受一丝凉意,伴随着这个季节珍贵凉风的,还有半空中的鸽哨。
秋日,饱受苦夏后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一杯菊花茶,就着大枣葡萄。
【为啥喜欢北京?】 冬天的北京,有些萧索,景儿也变得单调。街上的糖葫芦勉强的点缀,大桶内的烤白薯不是很健康,但是闻着很香。晚上下班儿,裹紧了大衣,钻进小店儿,一杯扁二下碗俩火烧的卤煮。
。。。。。。。
北京或许很不一样,或许没什么不一样,
喜欢这里没旁的理由,因为这里是家。
希望住在这个城市里的人们 都健康 顺遂。
■网友的回复
曾有网站征集来北京的100个理由,“这是一座没有人会因为谈论理想而嘲笑你的城市。”被赞到最高票。
■网友的回复
北京骨子里有一种气质,就是傲
这个傲劲儿不知道是不是多年首都的地位养成的
许多北京人骨子里有这个气质,不服天不服地,不跪拜有钱人,不崇拜有权人,都是爹生的娘养的有多大区别?
这导致许多北京本地人在单位里不擅长处关系,只能靠能力说话,能力也不行就只能混口简单饭吃了,反正倒是饿不死
我就喜欢这种劲儿,真实
我也是北京人
■网友的回复
最重要的一条,因为北京是我的家乡。
尽管我曾经对北京这座城市不了解,不理解,不喜爱。但这改变不了,这座曾经被我认为无趣的、粗陋的、毫无个性的、令人厌恶的城市,是我的故乡。
可能很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一段时间很讨厌自己的家庭甚至家人。外边的世界远比自己的家有趣,吸引人。自己的家人每天唠唠叨叨的,早就烦的受不了了。我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对北京也是这样的感觉。
北京这破地方哪哪都那么从里到外的low,那么招人烦——
堵车,特别堵车。公交车等不到,上不去,特别拥挤。
地铁线就那么几条,能去的地方就那么几个。
破破烂烂,城里(二环里)破破烂烂,城外更是破破烂烂。到处破破烂烂。
一下雨就成河。
街道两边的门脸又乱又土鳖。
……
和其他城市相比,北京更是毫无特色——
香港满街都是7-11!
北京的好邻居看着好丑好辣鸡!
上海的早点摊好有烟火气!
北京满街就是杭州小咯包!辣鸡!
重庆的街道弯弯曲曲真有趣!
北京的城市街道都是一条条直线,毫无趣味,辣鸡!
……
这种对自己城市的鄙视就像没见过世面的孩子对自己原生家庭的鄙视,对自己熟悉的亲密的反而熟视无睹,漠不关心。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我错了——2004年我家拆迁,我家临时搬到了朝阳区。从那时起,我才注意到,北京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不只是我住了几十年的地方,一片一片的城区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的速度被推平,重建。我熟悉的那些街道、房屋、胡同正在以我难以想象的速度消失,无情地消失。被摧毁的不只是那些面貌陈旧的街区,还有刻录在上面我的回忆。
从那时起,我开始有意识地拍摄北京,每一条胡同,每一栋旧建筑。我生怕这些我曾经去过,记住过的地方,哪一天就没了。事实上,这种低效率的拍摄方式的确记录下了一些珍贵的画面,比如崇文门外被拆掉之前的花市上头条(如今已经变成了国瑞城的地库机动车道)、过度开发之前宁静的锣鼓巷,以及我家附近的筒子楼(上个月我家附近的那一片筒子楼中的最后一栋被拆除)。
2006年的花市上头条
2011年的花市上头条拆除现场拍摄的过程中,我开始去观察北京这座城市,开始去了解城市是什么。城市不只是一条条街道,一栋栋房屋和建筑,城市是一个个记载着回忆的场景,就好像录音带——不仅记录着我的回忆,也记录着别人的回忆。不仅记录了过去的回忆,也在记录着当下和未来的记忆。
这些场景通常不是文物,不具备保护价值,因为他们不一定记载了沉重的历史记忆,但是他们记载了普通人的记忆。当这些场景被破坏或曰更新的时候,它们所承载的那些记忆也就被抹去了。这是一件令人伤心的事。
就好像随着年龄的增长,家人一个又一个的离去。当他们离开我们之后,我们才会不断地回忆起和他们相处的时光和画面,却追悔莫及。当城市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一个又一个记忆中的场景被摧毁的时候,我感到对这种城市非常失望。这种失望在2008年达到了顶峰——为了奥运会的举办,一座新北京屹立在世界的中心,那座老北京呢?已经被肢解得七零八落……
我对北京的拍摄到此为止。我说过一句话,要是给老北京立块碑的话,那就立在鸟巢正中间最好。这是一句气话,那时候我生气北京为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毁了老城,毁了记忆。
但我所不知道的是,2008年,也成了一个转折点——就在这一年,北京开始出现了以城市更新替代大拆大建的新模式。虽然只是零零星星,但是开发商、投资人甚至城市管理者,好像开始认识到保护城市历史记忆的精细化开发模式,比起此前从零开始的粗狂模式,更为有价值。
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方家胡同46号的中国机床厂改造项目。这个项目位于胡同中,破旧的厂房吸引了设计师的注意,在保持了历史建筑的风貌前提下,被改造成为了一处别具特色的文化园区,目前有十几家建筑设计事务所、一家国家级歌舞团和许多文化企业在里面办公。他们喜欢胡同,虽然驾车不便,但他们认为这里比国贸的高楼大厦更令他们舒服。
这其中,很多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设计师,甚至有外国人。这和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是分不开的——北京奥运会是个分水岭,2008年之后的北京,已经变成了一个国际城市。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和在国外生活学习工作过的人来到北京。比起一直在北京生活的人,他们似乎更能发现北京的迷人之处。
随后,越来越多的地方,像方家胡同一样变得有趣了。798名声鹊起,锣鼓巷成了网红。后海的势力范围一直扩大到了西海。北京的老城开始生长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文化打卡地标。
从不被年轻人关注的古老城市,破败胡同,开始变得人流如织。年轻人走进了胡同,走进了老工厂,新的文化和老的城市空间一经捆绑就成了特效的良药。那些具有历史特征的街道、建筑和场景的价值,开始被人们认识,并赋予新的故事和内涵。
就像798,不再是生产光学器件的工厂,而是艺术家独特想法和作品放飞自我的猎奇乐园。锣鼓巷也不再是一条安静的胡同,而是吃喝玩乐约会的圣地。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兴起,更加加速了北京的这种转变。
四通八达的地铁,让我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去到那些以前连名字都不知道的地方。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让北京很多地方再次呈现出活力。
北京不再是那座无趣的城市,毁灭记忆的城市,北京正在变得有趣,正在创造新的记忆。
2017年姗姗来迟的新总规,一句“老城不能再拆”,结束了粗野的开发模式,也肯定了老城的历史价值。2020年核心区的控规,更是提出了老城的十条文化探访路线。
这座城市仿佛又被抢救回来了。一个个历史文化区域被保护、修复。一个个街区在城市更新的方式下重新焕发青春。新的区域不断产生,新的生活场景不断涌现。王府井西区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的商业街区,一座座城市郊野公园让原本毫无吸引力的市郊变成每周必去的城市后花园。
从2017年开始,我开始用心审视北京这座城市,我发现我对她一无所知。北京早就不是我以为的那座low到爆炸的土鳖城市。
所以我开设了探索北京频道,用视频记录下北京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片段。
哔哩哔哩 ( ゜- ゜)つロ 乾杯~ Bilibili到目前为止,已经在B站更新了800余个视频,从骑行的POV,到自制的微纪录片,也有的就是一些片段。我尽量都保留了原声,因为我认为声音是需要记录这座城市的很重要的部分。
截止到2020年下半年拍摄过的线路和节点(部分)北京活过来了,就像一个人一样,曾经低落消沉过,曾经走错了路,但是他发现了这样不对,马上就回到了正确的道路上,而且变得越来越好。
这样的北京,这样的故乡,我有什么理由能不喜欢他?
■网友的回复
教育医疗顶尖资源都在这了吧,为了未来的孩子为了自己为了父母更好的养老,努努力
■网友的回复
不为什么…
家在这里,生活在这里,许多愉快或者伤心的记忆都在这里。
北京好像也没什么特别,但就是喜欢或者说习惯在这里。
■网友的回复
因为这是我的家啊,虽然它很堵,但我还是很爱它,哈哈哈哈哈哈哈
■网友的回复
因为北京承载了我的青春,大部分青春
■网友的回复
安全,发达,便利
出警时间好像是3分钟内。摄像头遍布几乎每一个街道。满满安全感。最近几年都没有听说过身边谁被偷东西。(巴黎小偷密集而猖狂,还经常有团体作案。 纽约嗯,不用说了。没有对比没有伤害)
肉眼去看可能没有上海那么光鲜亮丽,高楼林立。但所有大企业都在北京有办公地点。身为政治中心,行政部门更是集中。
我热爱吃吃吃。在北京,没有哪国美食是你找不到的。价格合理,味道不错。顺丰同城一小时。京东准时达。跑腿app选择多样。只要有钱 还是方便快捷的。
- 为啥女票特别爱玩手机?
- 为啥我接触手机后成绩就一落千丈(本人初二)?
- 为啥很多外地人在北京的地界混,却又歧视我北京人,这是啥心态
- 北京买车,可以在北京当地上广东的牌吗
- 北京小米总部门禁卡收费吗
- 马上毕业本科生,北京19W和苏州16W的工作,咋抉择?
- 北京八大胡同当年是咋样一番盛景是咋形成的
- 「北京有 6000 『中介业主』手里有 300 『间』房屋」的说法真实吗
- 北京最好的皮肤科医院是哪家
- 为啥人运气好的时候总是一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