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本土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上海陕西四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有声有色

新华社上海11月15日电题:亲近本土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上海陕西四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有声有色
新华社采访人员吴宇、许祖华、吴晓颖
徐家汇是上海一处人文荟萃、商贸繁盛之地 。 让生活在这里的高中学生以志愿者身份 , 向外来游客、小区居民讲述徐家汇的历史故事 , 是徐家汇街道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一个坚持了五年的“家门口的社会大课堂”项目 。
“让高中生当‘小老师’ , 走进位于徐家汇区域的钱学森图书馆、宋庆龄故居、上海图书馆等公共场所 , 面对公众讲出心中的本土历史文化 , 还是很有挑战性的 , 但高中生参与的热情很高 。 有的学生高中三年 , 累计参与时长超过了200个小时 。 ”上海徐汇区徐家汇街道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副站长许嘉雯说 。
据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介绍 , 从2012年起 , 上海启动市、区两级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建设工程 , 以此作为“家门口的社会大课堂” , 构建覆盖全市的未成年人道德实践社会平台 。 截至今年5月 , 全市16个区中 , 已有12个区实现了所有街道、乡镇均有一家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目标 , 其余4个区分别计划在今年底和明年底完成布点工作 。
截至目前 , 上海各级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共联动2011家社会实践基地 , 为全市高中生提供超过83万个实践岗位 。 抽样调查表明 , 上海未成年学生参加指导站实践活动的意愿高达95% 。
许嘉雯从事社区教育已10年 。 她说 , 立德树人 , 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 是上海在每个街道和乡镇建设“家门口的社会大课堂”的目的 。 “青少年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 , 中小学生利用周末、寒暑假投身社区实践 , 与家长和小伙伴们互动、交流、合作 , 不是浪费时间 , 也不会耽误学业 , 相反 , 能积累一生的前进动力 , 收获快乐与成长” 。
采访人员近日走访上海、陕西和四川 , 发现各地在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 , 注重人力与软件开发 , 尤其是通过亲近本土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
在革命圣地陕西延安 , 445处革命旧址全部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 。 每逢清明、“六一”儿童节等节日 , 全市364所中小学校的学生可就近走入革命旧址 , 开展共青团日、少先队日主题活动 , 将先烈遗志、红色基因根植心中 。 许多革命纪念馆、革命旧址还与中小学校携手结对 , 让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底色 。
今天的枣园、杨家岭等革命旧址 , 活跃着一批“小小讲解员” 。 经过专门培训 , 这批上千人的中小学生队伍讲解红色故事 , 学习革命历史 , 传播延安精神 , 成为延安一道独特的风景 。 近年来 , 这支朝气蓬勃的“小小讲解员”队伍还走出延安 , 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宣讲革命传统 。
除了将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融入立德树人实践 , 近年来 , 民间传统文化深厚的延安还将安塞腰鼓、农民画、陕北民歌、陕北剪纸、陕北大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课堂教育 , 每所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相关课程20课时 。 延安15所学校还试点开展了以延安精神、国学、京剧等为主要内容的“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 受到中小学生欢迎 。
在四川省彭州市城乡接合部的天府路小学 , 每个周四下午 , 学校曲艺社团活动室都会传出宛转悠扬的川剧练唱 。 几十名身着戏服的小学生 , 跟着辅导老师走台步、甩水袖 , 唱几句……
五年级学生袁小蕊 ,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 她和弟弟跟着外公外婆长大 。 加入学校川剧社团一年多来 , 袁小蕊和小伙伴们已多次在校内外登台表演 , 过去腼腆害羞的她变得开朗大方 。
在四川广袤的农村地区 , 乡村学校少年宫已成为惠民工程之一 。 自2011年起 , 四川启动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 , 近10年来 , 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4.9亿元人民币 , 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4762所 , 乡镇覆盖率达95.59% , 近千万农村未成年人从中获益 。